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閉不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閉不利
經閉不利,又稱「經閉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名,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,指女子年逾十六歲而月經未至,或已行經後非因妊娠、哺乳等原因而月經閉止超過三個月者。此證與西醫「閉經」概念部分相通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、臟腑失調之病機,治法亦以辨證論治為核心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月經乃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」之生理表現,與腎、肝、脾三臟及衝任二脈關係密切。經閉不利之成因,可分虛實兩端:
-
虛證:
- 氣血虛弱:多因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或久病耗血,致衝任空虛,血海不盈。
- 腎氣虧虛: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傷腎,天癸遲至,衝任失養。
- 陰虛血燥:素體陰虧,或熱病傷陰,血海枯涸,經血難下。
-
實證:
- 氣滯血瘀: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滯則血瘀,衝任受阻。
- 痰濕阻滯:肥人多痰濕,壅塞胞脈,經血不行。
- 寒凝血瘀:經期感寒,血為寒凝,滯於胞宮。
辨證分型與表現
- 氣血虛弱型:月經漸少後閉止,面色萎黃,頭暈心悸,舌淡脈細弱。
- 腎氣虧虛型:月經初潮遲至或早閉,腰膝酸軟,脈沉弱。
- 陰虛血燥型:經血漸少而閉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氣滯血瘀型:月經驟停,胸脅脹痛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痰濕阻滯型:形胖痰多,經閉腹滿,苔白膩,脈滑。
- 寒凝血瘀型:經閉小腹冷痛,得溫稍減,舌暗苔白,脈沉緊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經閉,首重「通補兼施」:
- 虛者補之:氣血虛弱宜補益氣血(如八珍湯),腎虛者補腎填精(如歸腎丸),陰虛者滋陰養血(如一陰煎)。
- 實者瀉之:氣滯血瘀當理氣活血(如血府逐瘀湯),痰濕者化痰燥濕(如蒼附導痰丸),寒凝者溫經散寒(如溫經湯)。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月水不通,由勞傷血氣,致令體虛受風冷也。」《景岳全書》則分「血枯」「血隔」兩類,強調「血枯者宜補宜養,血隔者宜通宜行」。
經閉不利一證,須細辨虛實標本,結合體質調治,方能恢復衝任通調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