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閉
病名
經閉,首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一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症。歷代醫籍對其稱謂繁多,如「不月」、「月閉」、「不月水」、「月水不來」、「月經不通」、「血閉」、「月事不來」、「月事不通」、「月不通」、「月使不來」、「月水不通」、「月經不行」、「經水不通」、「經閉不利」、「經脈不行」、「經脈不通」、「經候不行」、「歇」、「歇經」等,皆指同一病機範疇。
定義
凡女子年逾十八周歲,月經尚未初潮,或已行經而無故中斷三個月以上者,稱為經閉。然須排除妊娠、哺乳等生理性停經,亦涵蓋「暗閉經」(指無明顯外症之經閉)。此病與西醫「閉經」概念相近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、臟腑、經絡之整體失調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經閉多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,致衝任二脈空虛,或氣血瘀滯,經隧不通。具體可分以下證型:
-
血虧(氣血虛弱)
- 緣於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或久病耗血,致衝任不充,血海空虛。症見面色萎黃、頭暈心悸、舌淡脈細。
- 相關理論: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血枯之與血隔,本自不同……蓋隔者阻隔也,枯者枯竭也。」
-
腎虛
- 先天腎氣未充,或房勞多產傷腎,致天癸不至,衝任失養。分腎陽虛(畏寒肢冷、腰膝痠軟)與腎陰虛(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)。
- 經典論述:《傅青主女科》指出:「經水出諸腎」,強調腎為月經之本。
-
氣滯血瘀
- 情志抑鬱,肝氣不舒,氣滯則血瘀;或經期感寒,血凝成瘀,阻塞胞脈。症見脅脹腹痛、經色紫暗夾塊、舌黯或有瘀斑。
- 機要:朱丹溪提出「氣血衝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,闡明情志致瘀之由。
-
寒濕凝滯
- 經期涉水感寒,或過食生冷,寒濕客於胞宮,血得寒則凝。症見小腹冷痛、得熱則減、白帶清稀。
- 典籍參考:《婦科玉尺》云:「血寒經閉者,因寒冷外襲,或食生冷,血得寒而凝澀。」
辨證要點
臨床須分虛實:
- 虛證:多因血海空虛,經源枯竭,病程較長,體質羸弱。
- 實證:多因邪阻胞脈,經血不得下行,常見脹痛拒按,病程較短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暗閉經:指無明顯外症之經閉,多因七情內傷或陰血暗耗,易被忽略。
- 血枯與血隔:前者屬虛,後者屬實,治法迥異,需細辨。
經閉一症,涉及臟腑、氣血、經絡之變,臨床需結合四診,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此論述豐富,如《內經》「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」、《金匱要略》「婦人之病,因虛、積冷、結氣」等,皆為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