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崩

經崩,亦稱經血暴下,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女子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,勢急量多,猶如山崩,故名「經崩」。此症首見於清代醫家徐潤之《最新三字達生續編》:「經血忽然大下不止,名曰經崩。」其病因病機與血崩相關,但專指發生於經期之異常出血,臨床須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經崩多因衝任不固,經血失於制約所致,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氣虛不攝:素體脾虛,或勞倦傷氣,中氣下陷,統攝無權,致衝任失固,經血妄行。
  2. 血熱妄行:陽盛內熱,或肝鬱化火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,發為經崩。
  3. 瘀阻胞宮:經期感寒,或情志不暢,氣滯血瘀,瘀血阻滯衝任,新血不得歸經而外溢。
  4. 腎虛不固:先天腎氣不足,或房勞多產,損傷腎氣,封藏失職,衝任不固而致崩漏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虛型:經血暴下,色淡質稀,伴面色蒼白、氣短懶言、舌淡苔薄、脈沉弱。
  2. 血熱型:經血驟然量多,深紅質稠,心煩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滑數。
  3. 血瘀型:經血淋漓驟崩,紫黯有塊,小腹刺痛拒按,舌紫黯、脈澀。
  4. 腎虛型:經血非時暴下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脈沉細無力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經崩強調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,暴崩之際以固澀止血為先,常用方劑如固本止崩湯(氣虛)、清熱固經湯(血熱)、逐瘀止崩湯(血瘀)等。待血止後,再依證調理衝任,補益脾腎,以杜復發。

經崩與一般月經過多不同,其來勢急迫,若遷延不治,易致氣隨血脫,故屬婦科急症範疇。歷代醫家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詳述其治法,強調辨明寒熱虛實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