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涇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涇溲」詳解
「涇溲」為中醫古籍中常見之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》,其義歷來註家見解不一,主要可分為三類釋義,涉及小便、二便及婦人月經,以下分述之:
一、經典文獻中的「涇溲」
- 指小便
《素問·厥論》云:「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,涇溲不利。」《調經論》亦言:「形有餘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」此處「涇溲」多解為小便排泄障礙,屬厥陰肝經病變或氣機壅滯所致。中醫理論中,小便通利與否,與三焦氣化、腎陽溫煦及肝之疏泄密切相關。若肝氣鬱結,疏泄失職,可致少腹脹滿、小便不利,甚則癃閉。 - 分指二便
唐代王冰註《素問》提出:「涇,大便;溲,小便也。」此說將「涇溲」拆分為二便異常。臨床上,脾胃升降失司或濕熱內蘊時,可並見大便溏滯與小便短赤,如《靈樞·本輸》所述「大腸小腸皆屬於胃」,二者病變常相互影響。 - 指婦人月經
宋代林億等校注引楊上善之說,認為「涇」或作「經」,專指女子月經。此解將「涇溲不利」釋為經水排泄不暢,與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中「月候不調」病機相合,多因寒凝、血瘀或氣滯導致胞宮氣血運行受阻。
二、中醫理論中的病機探討
「涇溲不利」之病象,可從臟腑經絡辨證:
- 肝經濕熱:足厥陰肝經繞陰器,若濕熱下注,可致小便淋瀝或經血黏稠。
- 腎氣不化: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腎主水液」,腎陽虛衰則氣化無權,二便異常。
- 三焦壅滯:三焦為水道,若上焦宣發、中焦運化、下焦泌別失職,則水液代謝紊亂。
三、歷代醫家的學術爭鳴
- 王冰與楊上善之歧義
王冰從臟腑整體觀解讀二便,反映唐代醫家重脾胃中樞;楊上善則注重婦科專病,可能受當時婦科獨立發展影響。 - 明清醫家的臨床擴展
張景岳《類經》將「涇溲」歸於「前陰諸疾」,結合淋證、癃閉論治;傅山《傅青主女科》則強化月經與肝腎的關聯,豐富婦科辨證。
四、現代中醫的應用與延伸
當代醫家多依臨床脈證選擇釋義:
- 泌尿系統疾病:如淋證、前列腺增生,從「小便不利」論治,常用八正散、濟生腎氣丸等方。
- 婦科疾病:若見經閉、痛經,則取「月經不利」之說,選用少腹逐瘀湯或溫經湯加減。
- 消化系統病變:結合王冰註解,對腸道傳導異常者,可參照「涇」為大便之論,如大承氣湯證之「腹滿便閉」。
綜觀之,「涇溲」一詞涵蓋中醫對水液代謝、二便及月經的整體觀,其多重釋義正體現古籍「一詞多義」之特點,臨床需結合上下文及病機靈活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