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倉廩之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倉廩之官——中醫視角下的脾胃功能探微
在中醫理論中,「倉廩之官」為脾胃之代稱,典出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」此喻以古代儲糧之「倉」(藏穀處)與「廩」(藏米處),形容脾胃如人體之糧倉,主司水穀受納、運化之職,為氣血生化之源,五臟六腑之養皆賴其供給。
一、脾胃的生理功能
- 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
- 胃為「水穀之海」:胃氣主降,負責受納與腐熟水穀,將食物初步消化為「食糜」,為後續運化奠定基礎。《靈樞·玉版》稱「胃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」,強調其容納之功。
- 脾主運化精微:脾氣主升,將胃腐熟後的水穀精微上輸至心肺,化生為氣血,並布散全身。此過程分為「運化水穀」(消化吸收營養)與「運化水液」(代謝津液)兩大面向。
-
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
脾胃位居中焦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脾升清陽之氣以濡養頭目,胃降濁陰之氣以傳導糟粕,二者協調則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維持人體代謝平衡。 - 五味出焉與後天之本
「五味」泛指飲食營養及其性味歸經。脾胃將食物五味轉化為五臟所需之精氣,故《脾胃論》言: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。」脾胃強弱直接影響五臟功能,故稱「後天之本」。
二、倉廩失職的病理表現
若脾胃功能失常,則「倉廩」不固,常見以下病機:
- 胃失和降:表現為脘脹、嘔逆、便秘等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胃家實」之證。
- 脾失健運:導致腹瀉、水腫、倦怠,或「完穀不化」(大便含未消化食物),甚則氣血虧虛。
- 中氣下陷:脾不升清,可致臟器下垂(如胃下垂)、久瀉脫肛,此類證候常以補中益氣湯調治。
三、經絡與脾胃的聯繫
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,構成表裡關係。脾經循行於下肢內側,主血;胃經行於下肢外側,主氣。針灸常取足三里(胃經)、三陰交(脾經)等穴,以調和脾胃氣機。
四、養生與調護
中醫強調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,養脾胃需注重飲食節律、避食生冷黏膩,並配合導引術(如八段錦「調理脾胃須單舉」)以助運化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更主張「脾胃內傷,百病由生」,凸顯顧護中焦之重要性。
綜觀之,「倉廩之官」不僅揭示脾胃的生理特性,更蘊含中醫「重土德」的整體觀,其功能盛衰直接關乎生命活動的根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