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噤口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噤口痧

定義與病因
噤口痧為痧證之一,屬中醫急症範疇。其特徵為患者突然失語,或雖能言語卻聲息微弱,狀若喑啞。此症多因痧毒熾盛,內蘊痰熱,上壅阻滯氣道,致使咽喉閉塞,氣機失宣而成。《痧脹玉衡》指出:「痧氣壅盛,熱痰上升,阻逆氣管」,強調痧毒與痰熱互結為病機關鍵。

病機與辨證

  1. 痧毒壅滯:痧毒屬穢濁之邪,其性剽悍,易襲陽位。若痧毒內攻,與體內痰熱相搏,上擾清竅,則見咽喉窒塞、言語不利。
  2. 經脈失調:肺主氣、腎納氣、脾運濕,三經氣機受阻,尤易導致痰熱內生。肺脈閉則氣不宣,腎脈虧則氣不攝,脾脈滯則濕聚成痰,故治療首重疏通此三經。
  3. 痰熱互結:熱邪煉液為痰,痰熱膠著,進一步阻塞氣管與絡脈,加重「痧脹」之象。

診斷要點

  • 主症:突發失語或聲低難出,伴面赤、胸悶、咽喉腫痛。
  • 兼症:或見身熱、煩躁、舌紅苔黃膩,脈象多滑數或沉緊。
  • 痧象:體表可見痧疹隱隱,或刮痧後顯紫暗瘀斑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外治泄毒

    • 刮痧:以瓷匙蘸油刮拭頸項、背部膀胱經,令痧毒外透。
    • 刺絡:於少商、商陽等井穴點刺放血,泄熱開竅。
  2. 內服方劑

    • 三香散(木香、沉香、檀香):理氣降逆,開郁通閉,適用於痧毒夾氣滯者。
    • 陳皮厚朴湯(陳皮、厚朴、枳殼):燥濕化痰,寬胸利膈,針對痰濕中阻之證。
    • 單方:陳香櫞一枚煎湯,微冷服,取其芳香化濁、理氣化痰之效。

經絡調治
除肺、脾、腎三經外,需詳察餘經脈象。若心經火旺,可加刺勞宮;肝經鬱熱,宜取太衝。針灸選穴以開竅啟閉為要,如廉泉、通里、豐隆等。

與其他痧證鑑別

  • 悶痧:以胸腹脹滿為主,少言語障礙。
  • 絞腸痧:腹痛如絞,噤口痧則以咽喉症狀為顯。

附:痧證概說
痧證為外感穢濁邪毒,或內傷飲食積滯,致氣機逆亂、絡脈瘀阻之急性病證。其變證多端,噤口痧屬其中危重者,亟需及時辨治,以防痧毒內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