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噤口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噤口痢

噤口痢,又稱禁口痢,屬痢疾之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痢》。其特徵為患者飲食難進,食入即吐,甚或嘔惡不能進食,多見於疫痢、濕熱痢重症。此病多因濕濁熱毒蘊結腸中,邪毒熾盛,胃陰受損,氣機升降失常;或久痢不癒,脾胃兩虛,中氣敗損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疫毒蘊結:濕熱穢濁之邪侵襲腸胃,熱毒熾盛,上犯胃腑,導致胃失和降,故見嘔逆不食。
  2. 胃陰虧耗:熱毒久羈,灼傷胃陰,胃氣失於濡潤,運化無權,遂致噤口不食。
  3. 脾胃虛敗:久痢傷正,脾胃氣虛,運化無力,中焦升降失司,故見嘔惡、下痢不止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:

  • 不思飲食,甚則聞食氣即嘔吐
  • 下痢頻繁,或赤白相兼,或純下膿血
  • 形體消瘦,胸脘痞悶
  • 舌質紅絳,苔黃膩或乾燥
  • 脈象多弦數或細弱

治療方法

1. 清熱解毒降逆法

適用於濕熱疫毒壅盛之證,治宜清熱解毒、化濕降逆。

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加減,或《丹溪心法》所載人參、石蓮子、黃連煎湯,徐徐飲服。
  • 加減:若嘔吐劇烈,可加薑汁、竹茹以降逆止嘔。

2. 益氣和胃法

適用於久痢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者。

  • 方藥:《醫學心悟》開噤散(人參、黃連、石蓮子、茯苓、陳皮、冬瓜仁、荷葉蒂),或大劑參、術配伍茯苓、甘草、藿香、木香等,以補益胃氣,兼調氣機。

3. 民間驗方

  • 荷葉陳倉米湯:荷葉與陳倉米同炒,煎湯服用,有健脾化濕、和胃止痢之效。

4. 針灸療法

可選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內關等穴,以調和脾胃、降逆止嘔。

鑒別診斷

噤口痢與一般痢疾不同,後者雖有腹痛、裡急後重、下痢赤白等症,但尚能進食;而噤口痢則以嘔惡不食為主要特徵,病情較重,需及時辨治。

相關文獻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提出以人參、石蓮、黃連治噤口痢,強調益氣與清熱並用。
  • 《時病論》指出:「初痢噤口,為熱瘀在胃口,宜苦燥;久痢口噤,乃胃氣虛敗,當大補脾胃。」
  • 《醫學心悟》載開噤散,專治噤口痢,體現了扶正祛邪的治療思路。

噤口痢屬痢疾重症,臨床須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,以免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