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噤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噤風
噤風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屬「臍風三證」範疇,首見於南宋楊士瀛《仁齋小兒方論》,又名「著噤」。其主癥為牙關緊閉、口噤不開,患兒難以吮乳,啼哭無聲,甚則伴隨抽搐。明代醫家萬全於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闡述:「噤風證,牙關緊急,不能吮乳,啼聲不出,發搐者不治。」指出若病情進展至抽搐階段,多預後不良,反映此證之危重性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噤風多因初生兒斷臍不當,外邪風毒由臍部侵入,循經脈內犯肝脾。肝主筋,風邪襲肝則筋脈拘急,故見牙關緊閉、四肢抽搐;脾開竅於口,風毒壅滯經絡,則口噤難開、吮乳不得。此證與「臍風」(破傷風)同源異流,皆屬風毒內蘊、肝風妄動之候,然噤風更側重於口腔筋脈拘攣之局部表現。
辨證要點
- 牙關緊急:頷頰筋脈拘攣,下頜僵硬,難以開合。
- 口噤不乳:因口腔緊閉無法進食,伴隨流涎或口吐白沫。
- 啼聲不出:風邪阻滯氣機,哭啼微弱或無聲。
- 抽搐(重症):肝風內動,四肢陣攣,角弓反張,為邪陷厥陰之危象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提及:「噤風者,眼閉口噤,啼聲漸小,舌上聚肉如粟狀,吮乳不得。」描述其舌象特徵為舌體生粟狀瘀點,此因風毒瘀阻舌絡所致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則將噤風與「撮口」(臍風之另一證型)並論,強調二者皆屬風邪由臍入裏之變證,然噤風以牙關緊閉為標誌,撮口則以唇口收縮如囊為特徵。
治法與方藥(略述)
歷代醫家主張以「祛風解痙、通絡開噤」為治則,外治常選用「天南星研末調敷頰車穴」以緩解牙關緊急;內服方如《證治準繩》「撮風散」(蜈蚣、鉤藤、硃砂等),或「玉真散」加減,重在平肝熄風、解毒通絡。然因噤風多屬急危重症,傳統醫籍亦強調「防勝於治」,重視臍部消毒與護理,以杜絕風毒入侵之源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噤風症狀近似新生兒破傷風(Neonatal Tetanus),中醫從風毒內侵、肝風內動理論切入,與現代醫學之「破傷風桿菌外毒素阻遏神經傳導」機制雖表述不同,然對「肌肉強直性痙攣」之觀察實有相通之處。惟中醫更注重辨證分型,如噤風與撮口、臍風之細微差異,體現其辨證論治之特色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未涉及臨床處置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