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靳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靳邵,晉代醫家,生卒年及籍貫不詳,以精研經方與本草聞名於世。其醫術承襲漢魏以來方藥傳統,尤擅調配「五石散」,此方為當時士族階層崇尚服石養生之風的代表性藥劑,深受公卿貴胄推崇。
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
靳邵活躍於服石之風盛行的魏晉時期,其醫術根基於《神農本草經》與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,融合道家煉丹術與方劑學。五石散以丹砂、雄黃、白礬、曾青、慈石等礦物藥為主,原為張仲景治療傷寒虛勞之方,經靳邵調整配伍後,轉化為養生延年之劑。此方強調「金石鎮攝」之理,認為礦物藥質重性沉,可固攝元陽、調和臟腑氣機,反映當時「以金石補虛」的醫學思潮。
五石散的理論依據
- 藥性配伍:五石散依五行理論對應五色(丹砂赤入心、雄黃黃入脾、白礬白入肺、曾青青入肝、慈石黑入腎),旨在平衡五臟之氣。靳邵進一步結合「石藥發揚」之說,主張金石之氣能激發人體潛陽,適用於「陽虛氣鬱」之證。
- 臨床應用:此方多用於虛勞寒證,症見畏冷、倦怠、陽痿等,服後體生燥熱,需「行散」以導藥力(如行走、冷食)。然其性燥烈,過服易致「石發」之毒(如癰疽、狂躁),後世醫家如孫思邈已警示其弊。
歷史影響
靳邵之術體現晉代醫家對金石藥物的探索,雖服石之風至唐代漸衰,但其對礦物藥應用的經驗,仍影響後世外科丹藥(如紅升丹、白降丹)的發展。明代《本草綱目》亦收錄五石散相關記載,評其「暫效而貽害」,反映中醫對藥性峻烈之方的辯證認知。
靳邵的醫事活動,標誌著中古時期方劑學與道家養生術的交融,其學說雖受時代局限,卻為後世理解魏晉醫學文化提供重要線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