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禁口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禁口痢
禁口痢,又稱「噤口痢」,為中醫痢疾證型之一,首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六。其特徵為患者痢下赤白、裡急後重,兼見飲食難進,甚則嘔惡不能食,乃痢疾中病情較重者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禁口痢多因濕熱疫毒蘊結腸腑,或久痢傷正,脾胃衰敗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濕熱壅盛:濕熱邪毒內攻,上逆犯胃,致胃失和降,故見嘔噁拒食。
- 脾胃虛弱:痢久傷脾,中氣虧虛,運化無權,胃氣衰敗而無法納穀。
- 毒邪攻心:若熱毒熾盛,內陷心包,可伴神昏譫語,屬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下痢膿血,腹痛裡急後重,口不能食,食入即吐。
- 兼症:胸脘痞悶、舌紅苔黃膩(濕熱證),或舌淡苔白滑(虛寒證),脈多滑數或細弱。
證型分治
-
濕熱蘊胃證
- 治法:清熱化濕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開噤散(《醫學心悟》)加減,常用黃連、石菖蒲、丹參、茯苓等;若熱毒熾盛,可合白頭翁湯。
-
脾胃虛敗證
- 治法:健脾益胃,溫中化濁。
- 方藥:六君子湯加薑汁、粳米;虛寒甚者,用附子理中湯。
-
胃陰耗傷證
- 治法:滋養胃陰,清熱止痢。
- 方藥:益胃湯合駐車丸,酌加烏梅、石斛等酸甘化陰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痢疾門》指出:「噤口痢者,下痢不食,或嘔不能食,乃毒氣衝心,熱邪犯胃。」強調熱毒上攻與胃氣衰敗為病機核心。《景岳全書》則提出虛實之辨,實者宜瀉熱開噤,虛者當溫補脾胃。
此證預後與胃氣存亡密切相關,若胃氣漸復,能進飲食,則病情可趨穩定;反之,若噤口不食,多示病勢深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