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禁灸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禁灸穴

禁灸穴,指中醫針灸理論中不宜施以灸法的特定腧穴。此類穴位多位於人體要害之處,或鄰近重要臟器、動脈血管,施灸恐因熱力刺激過強而引發不良反應。

禁灸穴的由來與發展

最早系統記載禁灸穴的醫籍為《針灸甲乙經》,列舉24穴,後世醫家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逐步增補。隨醫學演進,部分古代禁灸穴已可依病情謹慎施灸,但顏面、大血管周邊及特殊部位仍列為禁忌。

禁灸穴的分類與特點

  1. 鄰近五官者

    • 睛明穴:位於目內眥,貼近眼球,灸之恐傷及目絡。
    • 絲竹空穴:在眉梢凹陷處,深部為眼周神經與血管。
  2. 鄰近大動脈者

    • 人迎穴:處於頸動脈搏動處,灸療可能影響血流。
    • 經渠穴:腕部橈動脈顯著位置,熱刺激易致血管異常收縮。
  3. 特殊敏感區域

    • 乳中穴:乳頭部位皮膚薄嫩,且為乳腺組織分布區。
    • 鳩尾穴:近心尖搏動處,古稱「心幕」,深部為橫膈膜與內臟。

禁灸原理的中醫觀點

中醫認為,灸法透過溫熱刺激以通行氣血,但過度熱力可能導致「火邪上炎」或「耗傷陰液」。禁灸穴多位於「陽經」或「多氣多血」之處,如頭面部屬「諸陽之會」,血脈豐盛,灸之易生熱毒內攻;而動脈周邊穴位則因「血行忌熱」,恐擾亂經氣運行。

古今禁灸穴的演變

古代禁灸範圍較廣,如《類經圖翼》增禁灸穴至47個,包含四肢末端部分穴位(如少商、隱白)。現代因灸術改良(如隔物灸、溫和灸),部分穴位已非絕對禁忌,唯直接灸、瘢痕灸仍須避開危險區域。

禁灸穴的臨床意義

禁灸穴的劃分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腧穴特性與施術方式的配合。掌握禁灸穴有助避免醫療風險,並確保灸療的安全與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