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倉廩之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倉廩之本
「倉廩之本」為中醫臟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出自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:「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。」「倉廩」原指儲藏糧食的倉庫,中醫藉此比喻人體消化、吸收、輸布水谷精微的功能系統,涵蓋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及膀胱等臟腑。
臟腑功能解析
-
脾胃為核心
- 脾主運化:脾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谷精微,將飲食轉化為氣血津液,上輸於肺,布散全身。
- 胃主受納: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主受納腐熟,初步消化食物,形成食糜後傳於小腸。
- 脾胃共為「氣血生化之源」,二者升降相因,脾升清、胃降濁,維持中焦氣機平衡。
-
腸腑傳化
- 小腸主泌別清濁:承接胃中食糜,進一步消化並分離清者(精微)與濁者(糟粕),清者吸收,濁者下傳大腸。
- 大腸主傳導:接受小腸下移的糟粕,形成糞便並排出體外。
-
三焦與膀胱的協同作用
- 三焦為水道:三焦總司氣化,負責水液代謝的通道,上焦宣發、中焦運化、下焦排泄,與脾胃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輸布。
- 膀胱主貯泄:貯存並排泄尿液,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
生理意義
「倉廩之本」強調上述臟腑協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、吸收、排泄全過程,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。若功能失調,可能出現腹脹、泄瀉、便秘、水腫等病症,如《靈樞·本輸》所言:「大腸小腸皆屬於胃」,提示其整體關聯性。
與其他理論的聯繫
- 與「營氣」關係:營氣源於水谷精微,依賴「倉廩」系統的運作,故稱「營之居也」。
- 與五行相應:脾胃屬土,為萬物生化之源,與「倉廩」意象相符,體現「土爰稼穡」的特性。
此概念不僅反映中醫整體觀,亦為臨床調理消化系統疾病提供理論依據,如「治痿獨取陽明」「調中焦以安五臟」等治法,均源自對「倉廩之本」的重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