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禁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禁瘡

病證名,首載於《痘疹經驗良方》,指痘疹初發時,隱現於四肢關節或隱蔽處之一二疹點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瘡一旦顯現,將阻遏痘毒外透,致使痘瘡難以宣發成膿,故稱「禁瘡」。其成因與臟腑氣機失調、外邪鬱遏相關,臨床分為五類,各具病機與證候特點:

  1. 胃禁
    因脾胃濕熱內蘊,氣機壅滯所致。症見痘瘡色紫暗、根盤緊束,伴脘腹脹滿、口臭苔膩。濕熱毒邪鬱遏中焦,阻滯氣血,使痘毒不得透達。
  2. 火禁
    多屬心肝火熾,血分熱毒壅盛。痘瘡紅赤灼熱,或伴高熱煩躁、舌絳脈數。火毒內燔,灼傷營血,致痘疹鬱而不發。
  3. 水禁
    責之腎陽不足,水濕內停。痘瘡周邊水腫蒼白,或見小便清長、肢冷脈沉。陽虛水泛,寒濕凝滯,痘毒為陰邪所遏。
  4. 風禁
    因風邪外襲,腠理閉塞。痘疹忽隱忽現,皮膚瘙癢,或兼惡風脈浮。風性善行,與毒相搏,擾亂氣血外透之機。
  5. 寒禁
    乃寒邪客表,陽氣被鬱。痘瘡色白塌陷,畏寒無汗,舌淡苔白。寒主收引,凝滯經絡,致痘毒伏匿難出。

病機關鍵在於「毒壅邪遏」,或內傷臟腑,或外感六淫,終致氣血失暢,痘毒鬱滯。治療當辨明禁瘡類型,分別施以清熱化濕、瀉火涼血、溫陽利水、疏風透表、散寒解鬱等法,旨在疏通壅滯,助痘毒外透為要。古籍強調「見禁當開」,即早識別並化解其禁錮之勢,以防痘瘡內陷變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