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浸淫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浸淫瘡

病名溯源與定義

浸淫瘡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,屬中醫皮膚病範疇,其特徵為皮膚出現群集性、瀰漫性分布的搔癢性濕瘡。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詳載:「淺搔之曼延長不止,搔癢者,初如疥,搔之轉生汁相連是也」,形象描述其皮損特點與發展過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本病形成主要涉及三方面病理因素:

  1. 風邪外襲:風性善行數變,致瘙癢無定處
  2. 濕熱蘊結: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與熱相搏
  3. 血分鬱熱: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導致血熱生風

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運化水濕。濕熱蘊蒸肌膚,外發為瘡;風邪相搏,則瘙癢難忍;若熱毒熾盛,可出現黃水淋漓之候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

  • 皮損特徵:初起如粟米大小丘疹或水皰,搔破後滲出黃色滋水,浸潤融合成片
  • 自覺症狀:劇烈瘙癢,遇熱加重
  • 分布特點:多呈對稱性分布,好發於四肢屈側、面部等處

全身兼證

  • 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
  • 舌質紅或淡紅,苔黃膩或厚膩
  • 脈象多見弦數或滑數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程與體質差異,臨床常見三種證型:

  1. 風濕熱證(急性期)

    • 皮損潮紅灼熱,水皰密集
    • 滲液明顯,糜爛結黃痂
  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2. 脾虛濕蘊證(亞急性期)

    • 皮損淡紅,滲液減少
    • 伴有食少腹脹,大便溏薄
    • 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
  3. 血虛風燥證(慢性期)

    • 皮膚肥厚粗糙,色素沉著
    • 乾燥脫屑,瘙癢夜間加重
    • 舌淡苔薄,脈細弦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  • 風濕熱證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,含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等
  • 脾虛濕蘊證:除濕胃苓湯(《外科正宗》)合參苓白朮散
  • 血虛風燥證:當歸飲子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養血潤燥

外治法

  • 急性期:黃連粉或青黛散(《外科正宗》)麻油調敷
  • 亞急性期:三黃洗劑(黃芩、黃柏、大黃)外塗
  • 慢性期:潤肌膏(《醫宗金鑒》)外搽

古籍參考

除《金匱要略》與《千金要方》外,明代《外科正宗》記載:「浸淫瘡發於遍身,汁出痛癢非常」,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此證初生如疥,搔癢無時,蔓延不止,抓津黃水,浸淫成片」,均對本病有精闢論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