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浸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浸淫,為中醫病證名,屬皮膚疾患範疇,主要指瘡瘍、濕疹等具滲出性與蔓延特性的皮膚病變。其名源於《內經》,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載:「夏脈……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,為浸淫。」揭示此症與夏季陽氣過盛、濕熱內蘊相關。
病理特徵
浸淫初起多見局部皮膚瘙癢難忍,繼而滲出黃水,濕潤浸漬,逐漸向周邊擴散,形成邊界不清的片狀病灶。其特點在於「所過不愈,相近又發」,即原發部位未癒而鄰近皮膚復發,呈現纏綿反覆之勢。此現象與中醫「濕性黏滯」的病理特性相應,濕邪蘊結肌表,阻滯氣血,故病程遷延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濕熱:夏季暑濕交蒸,或居處潮濕,濕熱之邪外襲肌表,鬱於腠理,發為浸淫。
- 脾失健運:飲食不節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內濕滋生,外泛肌膚,與外濕相合而致病。
- 血虛風燥:久病耗傷陰血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,兼夾濕邪,形成濕燥相兼之證。
證候分型
- 濕熱浸淫:皮損潮紅灼熱,滲液黃稠,瘙癢劇烈,伴口苦尿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脾虛濕蘊:皮色淡紅,滲液清稀,反覆發作,納呆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緩。
- 血虛風燥:皮膚粗糙肥厚,脫屑乾裂,瘙癢夜甚,舌淡少津,脈細弦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浸淫瘡發火濕風,黃水浸淫似疥形,蔓延成片癢不止。」指出其與風、濕、熱三邪相關,症狀類疥而更甚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則強調「風濕客於肌膚」為發病關鍵,濕熱搏結,化毒外潰,遂成浸淫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急性濕疹」、「接觸性皮炎」等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從氣血津液與臟腑功能失調探求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