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浸洗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浸洗劑為中醫外治法重要劑型之一,屬「溻漬療法」範疇,最早見於《五十二病方》記載「溻漬」之法,《金匱要略》更明確載有苦參湯「浸漬陰器」治療狐惑病。其製法遵循中醫「湯者蕩也」之理,將藥物煎煮取汁,趁溫熱時浸漬或淋洗患處,使藥性透過皮毛腠理直達病所。

此劑型之運用深合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原則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「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」理論,通過藥液與體表接觸產生三重效應:一者藉藥性宣通腠理,如荊芥、防風等解表藥浸洗可開泄玄府;二者以藥氣行經絡,如艾葉、紅花等溫經藥可透入孫絡;三者借水溫推動氣血,熱浴助陽行血,涼漬清熱息風。

臨床應用須辨證選方,常見類型有:

  1. 祛風除溼類:如《醫宗金鑑》蛇床子湯,以蛇床子、明礬煎湯治皮膚瘙癢,取「風能勝溼」之意
  2. 活血通絡類:仿《傷科補要》海桐皮湯方義,用歸尾、透骨草等治跌撲損傷,符合「血得熱則行」之旨
  3. 清熱解毒類:沿襲《外科正宗》如意金黃散化裁為湯,以天花粉、黃柏等漬洗癰疽,體現「熱毒外泄」治法

特殊用法包含:

  • 燻浸結合:先以藥氣燻蒸開毛竅,繼而浸洗增效,如《理瀹駢文》治關節痛用羌活湯先燻後浴
  • 分經選藥:依病位選引經藥,如足部疾患加牛膝、手部病變用桂枝
  • 時間節律:結合子午流注,選擇經氣旺盛時辰施治

此劑型之特色在於兼備物理溫熱效應與藥理作用,尤適宜於「邪在皮毛」「病在關節」之證,體現中醫「給邪出路」治療思想。歷代醫家發展出部位專用方,如目浴之菊連湯、坐浴之狼牙湯等,均展現中醫外治法的辨證精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