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浸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浸泡,即泡法。詳泡條。

浸泡,是一種中醫[外治[1]法](/dic/14939),是將藥物[2]放在水中,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溶解於水中,然後再將藥液塗抹於患處,以達到治療目的。浸泡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疾病,如皮膚病、外傷關節炎等。

浸泡的藥物可以是單味藥,也可以是多味藥的複方[3]。單味藥的浸泡,一般是將藥物研成粉末,然後加入水中浸泡,浸泡時間根據藥物的性質而定,一般為10-30分鐘。複方藥的浸泡,一般是將藥物研成粉末,然後按照比例加入水中浸泡,浸泡時間根據藥物的性質而定,一般為10-30分鐘。

浸泡的藥液可以直接塗抹於患處,也可以用紗布浸濕後敷於患處。浸泡的時間一般為10-30分鐘,也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適當延長。

浸泡具有以下作用:

  • [清熱解毒[4]](/dic/10198):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[5],緩解炎症。
  • 消腫止痛:可以消除腫脹和疼痛。
  • 活血化瘀[6]:可以改善血液循環,促進血液流通。
  • 滋養皮膚:可以滋養皮膚,使皮膚更加光滑細膩。

浸泡是一種簡單易行的中醫外治法,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浸泡時要注意藥物的濃度,濃度過高會對皮膚造成刺激,濃度過低則起不到治療作用。另外,浸泡時間不宜過長,以免引起皮膚過敏。

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浸泡方:

  • 金銀花浸泡: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作用,可以用於治療皮膚炎、外傷、關節炎等。
  • 蒲公英浸泡: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、消炎利尿的作用,可以用於治療皮膚炎、泌尿系統感染等。
  • 甘草浸泡:甘草具有清熱解毒、潤肺止咳的作用,可以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咳嗽等。

浸泡是一種簡單易行的中醫外治法,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浸泡時要注意藥物的濃度和浸泡時間,以免引起皮膚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中医外治(中医治疗方法)_百度百科

  2. 药物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  3. 复方制剂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  4. 解毒剂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  5. 皮在癢、起疹子 體內熱毒沒逼出|皮膚|健康百科|元氣網

  6. 活血化瘀 - 医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