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浸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浸泡
在中醫藥學中,浸泡(又稱即泡法)是一種常見的藥材處理方法,指將藥材置於水或其他溶劑中,使其充分吸收液體,以達到軟化、清潔或提取有效成分的目的。此法廣泛應用於中藥炮製、煎煮及外治法的製備過程中。
中醫理論中的浸泡作用
- 軟化藥材:
部分堅硬或乾燥的藥材(如茯苓、白芍等)需經浸泡後才能便於切片或煎煮,避免有效成分因質地過硬而難以釋出。 - 去除雜質:
藥材表面可能附著泥土、灰塵或非藥用部分,浸泡可幫助清洗,減少刺激性成分(如某些根莖類藥材的澀味或毒性)。 - 激發藥性:
某些藥材需透過浸泡使其有效成分初步溶出,例如種子類(如酸棗仁)浸泡後更易煎煮,或礦物類(如石膏)需長時間浸泡以減輕寒涼之性。 - 輔助炮製:
浸泡常與其他炮製法結合,如「水飛」硃砂時需先浸泡研磨;酒浸或醋浸則可引藥入經(如當歸酒浸增強活血功效)。
浸泡的分類與應用
- 水浸:最常見,適用於多數植物類藥材,時間依質地而定(如薄荷輕泡10分鐘,黃芪需浸泡1小時以上)。
- 酒浸:以黃酒或白酒浸泡,多用於活血化瘀藥(如川芎、紅花),增強溫通之效。
- 醋浸:用於收斂或入肝經藥材(如五味子、香附),醋能引藥下行並緩和藥性。
- 鹽水浸:如杜仲以鹽水浸泡後炒製,加強補腎作用。
古籍記載與理論依據
《雷公炮炙論》提及:「凡藥製造,須知水火浸潤」,強調浸泡為炮製基礎;《本草綱目》亦載茯苓「用時須水浸去赤筋」,說明其去雜質之效。中醫認為,浸泡時間與水溫需依藥性調整,如芳香類(藿香、薄荷)不宜久泡,以免揮發性成分流失。
此法的核心在於「因藥制宜」,結合藥材特性與治療需求,使藥物發揮最佳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