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浸淚爭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浸淚爭明
浸淚爭明為中醫眼科證候名,指眼眵(目眵)與淚液混流,致使視物模糊不清之病徵。此證多因肺經實熱上攻於目,或肝肺鬱熱,燻灼目竅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肺經實熱:肺主氣,開竅於鼻,其經脈連目系。若肺熱壅盛,熱邪上炎,燻蒸目竅,則淚液與眵黏稠混流,阻塞目絡,導致視物昏朦。《眼科統秘》指出:「此癥目常膿淚浸,乃是肺經實熱。」
- 肝肺鬱熱:肝開竅於目,若肝氣鬱結化火,或外感風熱,與肺熱相搏,循經上擾,亦可引發目赤眵淚交作。
臨床表現
- 眼眵黃稠,淚液黏濁,二者混流難分。
- 目赤腫痛,視物模糊,甚則畏光難睜。
- 或伴鼻乾、咽痛、咳嗽等肺熱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 瀉肺清熱:
- 主方選用瀉肺湯(《銀海精微》),以桑白皮、地骨皮、黃芩等清瀉肺熱,通利目竅。
- 若熱盛者,可加梔子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- 降火明目:
- 後續調理可用省味金花丸(《銀海精微》),由黃芩、黃連、黃柏等組成,專瀉肺火,兼清三焦鬱熱,以防熱邪復熾。
- 疏肝瀉肺:
- 若兼肝鬱化火,可配合龍膽瀉肝湯加減,以疏肝清熱,肺肝同治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眵淚:泛指眼眵與淚液異常分泌之證,病因可為風熱、肝火或肺熱,而浸淚爭明特指肺熱熾盛所致之眵淚混流。
- 目赤:多為肝火上炎或外感風熱,若合併眵淚黏稠,則需考慮肺肝同病。
此證之關鍵在於辨清肺熱實證,治以瀉肺為主,佐以清肝明目,使熱去竅通,則淚眵自止,視物復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