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進針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進針法
進針法,又稱下針法,是中醫針刺手法中將毫針刺入穴位的基本技術。其核心在於迅速穿透皮膚以減輕痛感,並根據治療需求調整後續操作,以準確探取針感。進針手法多樣,臨床上常見以下幾種:
- 指壓進針法
以拇指或食指按壓穴位旁,另一手持針,利用按壓之力輔助針尖快速刺入皮膚。此法適用於肌肉較豐厚的部位,如四肢及腰背部。 - 撚轉進針法
持針後以拇指與食指輕撚針柄,邊撚邊進,使針體旋轉刺入。此法能減緩進針時的阻力,適用於需精細調氣的穴位,如頭面部或關節處。 - 夾持進針法
以拇指與食指夾持針身下端,將針尖對準穴位後快速刺入。多用於長針或需深刺的情況,如環跳穴等深層肌肉組織。 - 捏起進針法
以手指捏起穴位周圍皮膚,再將針刺入皮下。適用於皮肉淺薄處,如耳部或面部穴位,可避免傷及深層組織。 - 撐開進針法
以拇指與食指將穴位兩側皮膚撐開固定,再進針。常用於腹部或鬆弛皮膚部位,確保針刺方向準確。 - 爪切進針法
以指甲(爪)在穴位上切壓出痕跡,再沿痕進針。此法能精確定位,並減少皮膚滑移,傳統多用於重要經穴或需避開血管的情形。
操作要領
《子午流註針經》強調「針入貫速,即入徐出」,意指穿透皮膚時須迅速,以減輕患者不適;待針尖進入皮下後,則需緩慢調整,依補瀉手法需求提插或撚轉,以得氣為度。進針深淺與角度需根據穴位特性及病情而定,如直刺、斜刺或平刺,均影響氣機調動。
進針法為針灸療效的基礎,手法純熟與否直接關係到得氣快慢與治療效果,故歷代醫家皆重視其訓練與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