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進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進針
進針,又稱內針、下針,為針灸療法之關鍵步驟,意指將針具刺入穴位,或於針刺入穴位後繼續向下插進。此過程需結合中醫經絡理論與手法技巧,以達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進針之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人體經絡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,為氣血運行之通路。進針之目的在於刺激特定穴位,以調整經氣之盛衰,使陰陽歸於平衡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。」故進針時,需注重「得氣」,即針刺後產生酸、麻、脹、重等感覺,此為經氣調動之徵兆。
進針之手法
進針手法多樣,依針具與穴位特性而異,常見者包括:
- 單手進針:以拇指、食指持針,迅速刺入皮膚,適用於短針及淺刺。
- 雙手進針:以押手(通常為左手)固定穴位,刺手(右手)持針緩進,多用於長針或需深刺之部位。
- 管針進針:以金屬或塑膠套管輔助,快速彈入針具,可減輕痛感。
進針時,需掌握「輕、巧、快、穩」之要領,避免拖沓,以減輕患者不適。
進針之深淺與角度
進針深淺須依穴位所在部位及病情而定。如頭面部穴位宜淺刺,四肢肌肉豐厚處可深刺;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刺有淺深,各至其理」,強調需根據病位深淺調整針刺深度。
進針角度則分為三種:
- 直刺:針身與皮膚呈90度,適用於大部分穴位。
- 斜刺:針身與皮膚呈45度,多用於胸背等皮薄處。
- 橫刺(平刺):針身與皮膚呈15度以下,適用於頭皮等淺層組織。
進針與補瀉手法
進針後,常配合補瀉手法以增強療效。如「徐進疾出」為補法,「疾進徐出」為瀉法,此源自《靈樞·小針解》對氣機調控之原則。此外,提插、捻轉等手法亦於進針後施行,以進一步引導經氣。
進針為針灸之基礎,其精髓在於「手如握虎,心無外慕」,強調施術者需專注凝神,方能準確得氣,發揮針灸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