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進氣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進氣法

進氣法為中醫針灸學中重要之針刺手法,屬行氣法範疇,首載於明代醫家徐鳳所著《金針賦》,後世醫籍如《針灸大成》《針灸問對》等亦詳述其操作與適應症。此法以「導氣至病所」為核心,透過特定針刺技巧結合患者呼吸調節,促使經氣運行至痛處,臨床多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之周身疼痛。

操作要領

  1. 進針與行針

    • 先將針直刺入穴位深部(如《問對》所言「天部」,即淺層),施以「純陰之數」或「九陽之數」(提插捻轉手法之數術區分),待針下得氣(醫者覺沉緊,患者感酸麻脹重)。
    • 《金針賦》強調「刺九分,行九針」,指進針深度與行針次數需配合,以激發經氣。
  2. 調針與運氣

    • 得氣後,將針尖斜向病痛部位,倒臥針身(《大成》稱「倒其針」),此時醫者需持針守氣,維持針感。
    • 令患者深吸氣五至七口(《賦》云「臥針五七吸」),藉呼吸推動氣血,助針感傳導至病所。吸氣時,人體氣機升發,可強化經氣上行之力。
  3. 適應症

    • 主治「走註疼」(遊走性疼痛),如風濕痹證之腰背肘膝痛(《金針賦》),或氣滯型痛症,如《問對》所載肘臂、腰腳疼痛。
    • 其機理在於疏通經絡、調和營衛,尤善於化解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。

理論基礎

進氣法融合「呼吸補瀉」與「針向行氣」兩大原則:

  • 呼吸調氣:吸氣屬陽,可助氣上行;配合針刺,能引導經氣定向流注。
  • 針尖導引:倒針斜刺,借針尖方向與患者意念(如囑其關注痛處),形成「氣至病所」之效,此與《內經》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一脈相承。

古籍補充

《針灸大成》另載「運氣法」與之相類,差異在於先行「緊提慢按」之瀉陰手法,再引氣上行;而《問對》則側重「行九陽之數」,反映不同流派對補瀉手法之偏重。然其共通點均在「以氣行痛」,體現中醫「用針如用兵」之辨證思維。

此手法之精髓,在於醫者須敏銳感知針下氣機變化,並靈活結合患者呼吸節律,方能使「經氣如潮,往來貫注」,達止痛愈疾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