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進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進法
進法為針刺手法之一,指入針後,透過撚轉針體逐步深入至特定深度,以候氣至的技術。此法強調針刺過程中層次分明、循序漸進,並需結合患者體質、性別、季節等因素調整操作,以達調氣之效。
理論依據
進法之運用,根源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辨證施治」原則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及:「刺之微,在速遲」,說明針刺深淺與速度需依病情靈活調整。進法之核心在於「候氣」,即透過分層進針,待經氣應針而動,再決定後續手法。
操作要點
- 分層進針:
將進針過程分為天、人、地三部(淺、中、深),每進一層稍作停留,觀察患者反應與針下感覺(如沉緊、空滑),以判斷氣至與否。 - 撚轉配合:
每進至一層,可配合小幅撚轉(角度約90°~180°),以激發經氣。手法需輕柔,避免過度刺激。 -
因時因人制宜:
- 四時影響:春夏氣浮,宜淺進;秋冬氣沉,可稍深。
- 體質差異:肥壯者肌肉豐厚,進針稍深;瘦弱者宜淺。
- 男女有別:男子陽氣盛,可先外後內(由淺漸深);女子陰血為主,或先內後外(依證調整)。
與補瀉之關聯
進法可為補瀉手法奠定基礎。如《針經指南》所言:「進退之理,應四時而變」,進針後若氣未至,可依「男外女內」之則調整方向(男性向外撚針以引陽,女性向內以調陰),再結合提插補瀉,強化療效。
臨床應用
進法常見於虛證或需引氣深入的病症。例如:
- 寒證痺痛:分層進針至深部,配合溫針,以驅散陰寒。
- 氣滯經絡:進針至中層,待得氣後行撚轉手法,疏通鬱滯。
進法之細膩操作,體現中醫「治神調氣」的思想,透過層次化刺激,使「氣至病所」,為針灸療效之關鍵步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