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近者奇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近者奇之
「近者奇之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原文載:「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。」此原則強調根據病位深淺與病情輕重,靈活選用方劑配伍形式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。
理論基礎
- 病位與方劑關係
- 「近」指病邪位於人體上部或淺表(如頭面、肌膚),屬陽證、輕證;「奇」指單數藥味組成的小方(如三味、五味),其性輕揚,藥力專一,契合「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之治則。
- 對比「遠者偶之」,病位深在(如臟腑、下焦)或病情複雜者,則需偶數藥味的大方(如六味、八味),以厚味沉降或兼顧多臟。
-
陰陽屬性與藥勢
張景嶽於《類經》註解:「近者為上為陽,故用奇方,用其輕而緩也。」指出上部屬陽,陽性升散,奇方藥味少而氣輕,符合「治上焦如羽」的緩治特性,避免藥過病所。
臨床應用
- 外感表證:如風寒初起,用麻黃湯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共四味,屬奇方),藥簡力專以發汗解表。
- 上焦熱證:如銀翹散(金銀花、連翹等九味,雖藥數稍多,仍屬輕清透表之奇方變通),清解上焦風熱。
- 頭面疾患:如川芎茶調散(川芎、荊芥等八味,奇偶並用),以奇方為主,引藥上行。
與其他治則的關聯
「近者奇之」與「反治」「標本緩急」等理論相輔相成。例如,急症雖近,若需峻劑(如獨參湯單味急救),仍屬奇方範疇;而慢性上焦病,可能需奇偶結合,如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等,偶方結構)治氣虛下陷,體現「奇偶互用」的靈活性。
此原則不僅指導方劑配伍,亦反映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哲學,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吳鞠通等,均在其著作中延伸應用,成為中醫方劑學的重要基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