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近取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近取法
近取法為針灸取穴方法之一,又稱「鄰近選穴法」或「局部取穴法」,意指在病變部位或鄰近區域選取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。此法基於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理論,強調病變部位與經絡循行的關聯性,透過刺激鄰近穴位以疏通局部氣血、調和陰陽,從而達到治療效果。
理論依據
- 經絡學說:
中醫認為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,氣血運行其中。當某部位發生病變時,其鄰近經絡往往氣血失調,故選取鄰近穴位可直接調節經氣,改善局部功能。例如,頭痛取太陽穴、風池穴,胃痛取中脘穴,皆屬近取法的應用。 - 阿是穴原理:
近取法亦涵蓋「以痛為腧」的概念,即直接於病痛處或周圍反應點(阿是穴)施治,此類穴位雖非傳統經穴,但能有效緩解局部症狀,如肌肉痠痛、關節腫脹等。
臨床應用
近取法廣泛運用於各種病症,尤其擅長治療體表或局部病變,例如:
- 頭面五官疾患:眼疾取攢竹、睛明;鼻塞取迎香;牙痛取頰車、下關。
- 肢體疼痛:肩痛取肩髃、肩髎;膝痛取犢鼻、陽陵泉。
- 內科雜病:胸悶取膻中;腹痛取天樞、關元。
與其他取穴法的配合
臨床上常結合「遠取法」(循經遠端取穴)以增強療效,如胃痛近取中脘,遠取足三里;腰痛近取腎俞,遠取委中。二者相輔相成,體現中醫「標本同治」的思維。
學術淵源
近取法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「以痛為輸」,後世醫家如《針灸甲乙經》進一步闡述局部取穴的原則。此法操作簡便,療效直接,至今仍是針灸臨床的核心取穴方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