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近節段取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近節段取穴
近節段取穴為中醫針灸取穴法之一,指在臨床治療或針麻時,選取與病痛部位或手術區域屬於同一或相鄰脊髓節段所支配的穴位。此取穴法基於中醫經絡理論與現代神經節段學說的結合,強調局部與鄰近區域的經氣相通性,透過刺激相應穴位以調節氣血、疏通經絡,從而達到治療效果。
理論基礎
- 經絡學說:
中醫認為,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,氣血運行其間。近節段取穴遵循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,例如頭面部病證取攢竹、陽白,即因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於此,與局部氣血調控直接相關。 - 神經節段理論:
現代醫學發現,體表穴位與內臟器官的神經支配常處於相同或鄰近脊髓節段。例如胸腔疾病取上肢穴位(如內關),因支配胸腔臟器的交感神經與上肢部分神經同源於頸胸段(C8-T5);腹腔病症取下肢穴位(如足三里),則因腹腔臟器與下肢部分神經同屬腰骶段(T10-L2)支配。
臨床應用
-
局部與鄰近取穴:
- 局部取穴:直接於病變部位選穴,如肩痛取肩髃、膝痛取犢鼻。
- 鄰近取穴:在病變周圍選穴,如眼疾取太陽、鼻病取迎香。此類取穴均屬近節段範疇,藉由刺激相近經絡以引導氣血至病所。
-
針刺麻醉(針麻):
近節段取穴廣泛應用於針麻,例如:- 顱腦手術:取顴髎(屬手太陽小腸經,與三叉神經分支相關)。
- 甲狀腺手術:取扶突(屬手陽明大腸經,鄰近頸叢神經)。
- 頸部手術:取合谷、內關(分別屬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厥陰心包經,與頸部神經節段相應)。
與遠節段取穴之區別
近節段取穴側重「就近調控」,而遠節段取穴(如「上病下取」或「下病上取」)則基於經絡的遠端聯繫(如委中治腰痛、百會治脫肛)。兩者皆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但近節段取穴更強調區域性經氣協同作用。
此取穴法不僅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治療思想,亦融合現代神經科學,成為針灸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