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盡根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盡根牙(臼齒)之中醫詳解
名稱與形態
盡根牙,又稱「臼齒」,俗稱大牙,為口腔後方之牙齒,其形方凹如臼,左右上下各三,共十二顆(含智齒)。此類牙齒根深固著,主要司職碾磨食物,助脾胃運化之功。
中醫臟腑歸屬
中醫理論中,牙齒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尤以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」為核心。具體而言,各部位臼齒對應不同臟腑:
- 上左臼齒:屬膽經所絡,與少陽經氣相應。
- 下左臼齒:屬肝經所主,肝血濡養則齒堅。
- 上右臼齒:歸大腸經,與陽明燥金之氣相通。
- 下右臼齒:屬肺經所轄,肺氣清肅則齒齦健。
此歸屬可作為臨床辨證之依據,如牙痛、齲齒或牙齦腫脹時,可參酌相應經絡臟腑之寒熱虛實調治。
生理與病理
臼齒之健康與「腎氣」盛衰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;三七,腎氣平均,故真牙生而長極。」盡根牙(含智齒)之萌發,亦反映腎氣充盛與否。若腎虛精虧,或胃火熾盛、膽熱上擾,可致臼齒鬆動、疼痛,甚或齲蛀。
治療與調理原則
中醫治臼齒之疾,首重辨經絡、分虛實。如:
- 膽熱上攻(上左臼齒腫痛):可用小柴胡湯加減,清泄少陽。
- 肝血不足(下左臼齒酸軟):當歸芍藥散類方滋養肝血。
- 大腸實熱(上右臼齒齦腫):調胃承氣湯瀉熱通腑。
- 肺陰虧虛(下右臼齒乾燥):麥門冬湯潤肺益陰。
外治法如針灸,常取合谷、頰車等穴,或按經絡選太衝(肝)、陽陵泉(膽)等遠端配穴,以通調氣機。
附論:智齒之特殊意義
智齒(真牙)為最後萌出之臼齒,中醫視其為「腎氣餘蘊」之表現。若智齒阻生或發炎,多與腎虛火旺、經脈壅滯相關,可從滋腎陰、清相火論治,如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綜言之,盡根牙之生理病理,深繫臟腑經絡,臨證需結合整體觀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