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緊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緊痧

緊痧為中醫急症之一,屬痧證之危重類型,其特徵為發病急驟,患者驟然暈厥,病情進展迅速,若未及時救治,恐危及性命。清代醫家沈金鰲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痧脹源流》中明確指出:「緊痧,其痛急,霎時暈倒,不消半刻即死,故曰緊。」此病名即強調其「緊迫性」,與一般痧證之纏綿病勢迥異。

病因病機
緊痧之成,多因外感穢濁邪氣,或內傷飲食積滯,致使氣機逆亂,經絡壅塞。邪毒鬱閉於血脈,氣血運行驟然受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見猝然昏仆。其病位涉及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,尤以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為要,因肺主一身之氣,胃為水穀之海,氣血壅滯於此,則全身氣機為之閉絕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於發病前覺胸腹悶脹,或驟發劇痛,旋即神昏面青,四肢厥冷,脈象沉伏或弦急,舌質紫暗,苔垢膩。部分患者可見皮膚現青紫痧點,或嘔吐如噴,此乃邪毒內攻、氣血逆亂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緊痧貴在速治,傳統以「放血」「焠刮」為急救之法。放血多取十宣、委中、金津玉液等穴,以泄血中邪毒;焠刮則以銅錢蘸油刮背脊或胸腹,使痧毒外透。內服方選滌痧丸(古籍未詳組成,後世醫家推測含麝香、冰片、雄黃等開竅辟穢之品),或配合玉樞丹化濁解毒。若氣閉甚者,可佐以蘇合香丸宣通氣機。

與他證之鑑別
緊痧需與中風、厥證相區別:中風多有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之兆;厥證雖亦猝然昏倒,然多因氣血虛耗或七情過極所致,無痧點及穢濁內阻之象。緊痧則以痧毒內閉為關鍵,病勢更為兇險。

附:痧證概說
痧者,乃中醫對一類急性外感熱病之統稱,其名源於患者體表常現紅紫痧點,或刮拭後見瘀斑如沙粒。除緊痧外,另有「悶痧」「絞腸痧」等,皆因邪毒性質與病位不同而異。痧證理論成形於明清溫病學派,與「癘氣」「暑穢」等說互為補充,體現中醫對急症之獨特辨治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