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緊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緊斂

在中醫理論中,「緊斂」為一重要病理與生理概念,意指氣機或物質的緊縮、收斂狀態。此詞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文中論述西方燥金之氣的特性時提到:「西方生燥……其性清潔,其化緊斂。」此處「緊斂」描述燥氣作用下,萬物收縮、凝斂的自然現象,亦反映人體受燥邪影響時可能出現的病理變化。

生理與病理內涵

  1. 與五行燥金的關聯
    緊斂為燥金之氣的固有特性。燥性乾涸,其氣清肅收引,故能令物體積縮、腠理閉合。人體肺臟屬金,主宣發肅降,若肺氣正常運化,則皮毛緊緻、津液布散有序;反之,若燥邪過盛,肺失宣肅,可致皮膚乾皴、涕淚枯少等緊斂之象。
  2. 氣血津液的影響
    緊斂狀態常伴隨氣滯、血瘀或津虧。例如:

    • 氣機鬱閉:情志抑鬱導致肝氣緊斂不舒,見胸脅脹悶、脈弦緊。
    • 津液耗傷:燥熱耗津,使筋膜失潤而拘急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項背強几几」的太陽病剛痙證。
    • 血脈凝澀:寒性收引,令血脈緊斂,發為肢冷疼痛,甚則瘀阻成癥。
  3. 與六淫的互動
    外感寒邪或燥邪易誘發緊斂病機。寒主收引,其性凝滯,可致經絡攣急;燥勝則乾,使組織失於濡養而硬結。二者雖皆具緊斂特性,但寒偏於陰凝,燥偏於津傷,臨床需辨證區分。

診斷與辨證要點

  • 舌脈特徵:緊斂證常見舌質緊縮、苔少而乾,脈象多弦緊或細澀。
  • 症狀表現:如肌肉筋腱拘攣、關節屈伸不利、皮膚甲錯、毛髮枯槁等,皆屬緊斂之徵。

經典理論延伸

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燥氣行令,則萬物凋斂」,強調緊斂為自然界與人體共通的動態平衡機制。生理狀態下,適度緊斂有助固攝精微(如衛氣斂於表);然過度則成病態,需以辛潤、甘緩等法調之,如麥門冬湯滋肺潤燥,或芍藥甘草湯緩急解攣。

綜觀之,「緊斂」一詞貫穿中醫對氣化、病機及治療的認識,既體現天人相應的整體觀,亦為臨床辨析燥、寒證候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