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緊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緊病
病名。指突然發作的劇烈水瀉,又稱「急病」。因其病勢急迫,病情危重,故以「緊」為名。此症多見於夏暑時節,患者常伴隨周身疼痛、汗出、脈弱、氣短等症狀,嚴重者甚至嘔吐不止,屬中醫急症範疇。
病因病機
緊病的發生,主要與外感暑濕邪氣或飲食不潔有關。夏季濕熱交蒸,人體易受暑濕侵襲,若脾胃素虛,或貪涼飲冷,致使中焦運化失職,水濕下注大腸,則發為暴瀉。此外,飲食不節,誤食腐敗之物,亦可損傷脾胃,引發急劇泄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水樣泄瀉,瀉下如注,次數頻繁,甚者一晝夜數十次。
- 兼症:周身痠痛、汗出淋漓、神疲乏力、脈象微弱,嚴重者伴隨嘔吐,呈現脫水之象。
- 舌脈:舌苔多白膩或黃膩,脈象沉弱或濡數。
鑑別診斷
緊病需與其他泄瀉症候相區別:
- 普通水瀉:病情較輕,瀉勢緩和,無明顯脫水或全身症狀。
- 霍亂:除劇烈吐瀉外,更有轉筋(肌肉痙攣)、眼眶凹陷等津液暴脫之危象。
治療方藥
歷代醫家對緊病的治療以溫中化濕、健脾止瀉為主,代表方劑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載之漿水散,其組方多選用附子、乾薑等溫陽藥物,配合健脾利濕之品,以恢復中焦運化功能。若暑熱偏盛,可酌加黃連、黃芩等清熱燥濕藥;若嘔吐劇烈,可佐以半夏、生薑和胃降逆。
相關疾病
西醫學中的急性腸胃炎、霍亂、副霍亂等疾病,若表現為暴瀉如水的症狀,可參考緊病的辨證論治。
文獻溯源
緊病一詞首見於清代《張氏醫通》,書中強調其「暴瀉如水」的特徵,並提出溫陽固脫的治療方向,對後世診治急症泄瀉具有重要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