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鏃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鏃傷

筋鏃傷為中醫傷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九,屬金創範疇。其名「筋鏃」,意指筋絡受金屬銳器(如箭鏃、刀劍等)所傷,導致局部經脈斷裂、氣血瘀滯之證。此症與一般金創相似,然因傷及筋絡,其病理變化及治療須兼顧筋脈續接與氣血調和。

病因病機

筋鏃傷多由外傷直接損及筋脈,致使經絡受損,氣血運行受阻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筋傷則關節屈伸不利,甚則影響肢體功能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外傷破絡:金屬利器劃割,致皮肉筋脈斷裂,血溢脈外而成瘀。
  2. 氣滯血瘀:局部氣血壅塞,不通則痛,常見腫脹青紫。
  3. 筋失濡養:筋脈受損後,若氣血不暢,後期易見筋萎、拘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創口出血,周圍腫痛拒按,皮膚青紫,活動受限。
  • 後期:若調治不當,可致筋脈黏連,關節僵硬,或見患處麻木、乏力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筋鏃傷,首重「活血化瘀、續筋接骨」,分階段施治:

  1. 初期:以止血定痛為主,內服如《外科正宗》之「金瘡鐵扇散」外敷,配合「桃紅四物湯」加減以散瘀。
  2. 中期:瘀腫稍退後,改用「續筋丹」或「補筋散」以濡養筋脈,輔以「舒筋活絡湯」促進氣血流通。
  3. 後期:若氣血虧虛,可投「八珍湯」加骨碎補、杜仲,強筋壯骨。

外治方面,除清創包扎外,可配合針灸取阿是穴、陽陵泉(筋會)以通絡;或施以推拿手法,輕揉患處周邊,助氣血運行。

古籍參考

《傷科匯纂》指出筋鏃傷「證治同金創」,然強調「筋斷者須急續之」,反映中醫對筋絡修復之重視。另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提及:「筋傷雖癒,恐留瘀阻」,故後期調養不可忽視。

此症預後與損傷程度相關,輕者調理得當可復原,重者若筋絡斷裂過甚,則需長期調治。歷代醫家對筋鏃傷之論述,皆本於「筋為肝所主」之理,治療時常佐以調肝養血之品,如當歸、白芍,以助筋脈柔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