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走
筋走為中醫傷科病癥名,指因外力作用導致筋絡偏離原本位置,屬「傷筋」範疇。此名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,列於「手法總論」與「跌撲閃挫」相關論述中,強調其成因多為跌打、扭挫或驟然牽拉,致使筋絡「走竄」失位,與現代所謂軟組織損傷、肌腱滑脫或韌帶錯位部分相通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「筋」主司聯綴關節、束骨利屈伸,需賴氣血濡養與經絡調和。當外力驟加,局部氣血驟滯,筋失所養而脫離其位,即為筋走。臨床常見患處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,或見局部凹凸異常(如肌腱滑脫處觸之有溝壑感)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「筋弛、筋攣、筋翻、筋轉」等變證,皆可歸於廣義筋走範疇,需配合手法觸診辨其具體病形。
治法與理論依據
傳統治療以「理筋歸位」為核心,結合針藥並施:
- 手法復位:依《正骨心法》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法,先以揉按散瘀,再順筋絡走向推按,使離位之筋復歸原處。若伴關節錯縫(如踝關節筋走合併骨錯),需先正骨再理筋。
- 藥物調治:內服以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為主,如復元活血湯加減;外敷則選用梔子、沒藥等研末調敷,助消腫定痛。
- 針灸導引:取患處鄰近經穴(如陽陵泉為筋會)或阿是穴,配合刺絡拔罐,通暢氣血。後期可輔以五禽戲等導引術,強化筋絡韌性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筋斷:筋絡斷裂,患處功能喪失,多需手術續接,與筋走之功能尚存有異。
- 筋萎:久病氣血虧虛致筋失養,屬虛證,與筋走之急性外傷實證不同。
筋走之論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形體與氣血調和的整體觀,至今於運動創傷及骨傷科臨床仍具指導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