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轉

筋轉為中醫傷科病癥名,指因外力作用導致筋絡受損、扭轉錯位之證。此名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鑑‧正骨心法要旨》,歸屬「傷筋」範疇,其病機與氣血瘀滯、經絡阻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「筋」主司肢體運動,賴肝血濡養及氣血調和。若驟受跌撲、扭挫或暴力牽拉,可使局部筋絡過度伸展或撕裂,致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「筋轉」。其病理表現可分為:

  1. 氣滯血瘀:外力傷及筋脈,血溢脈外,瘀積成腫,痛處固定拒按。
  2. 經絡壅塞:筋絡扭曲不順,氣機受阻,患處活動受限,屈伸不利。
  3. 肝腎不足:若素體肝血虧虛或腎氣不充,筋失所養,易反覆發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腫脹青紫,按之硬韌。
  • 疼痛劇烈,動則加劇,靜時稍緩。
  • 關節活動障礙,或見筋結隆起。
  • 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「理筋整復、活血化瘀」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
  1. 氣滯血瘀證:宜用復元活血湯(《醫學發明》)加減,或外敷七釐散以散瘀定痛。
  2. 經絡不暢證:施以推拿手法如「拔伸捺正」,配合針灸取阿是穴、陽陵泉等疏經通絡。
  3. 肝腎虧虛證:內服壯筋養血湯(《傷科補要》)補益肝腎,佐以杜仲、桑寄生等強筋之品。

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筋轉者,筋絡扭轉,或蹉跌閃挫所致。」強調手法復位與藥物並用之效。另《傷科匯纂》載:「筋急轉動不利,當以柔筋活絡為先。」指出調筋需兼顧氣血柔潤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之「軟組織扭傷」或「肌腱滑脫」部分相通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調攝與筋絡功能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