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之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之府

在中醫理論中,「筋之府」專指膝部,為全身筋脈會聚之處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明確記載:「膝者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俯,筋將憊矣。」此論述揭示了膝關節與筋脈系統的密切關聯,並強調膝部功能狀態可直接反映筋脈的健康程度。

中醫對「筋」與「筋之府」的認識
「筋」在中醫範疇泛指連結關節、主司運動的軟組織,包括肌腱、韌帶及部分肌肉組織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肝主筋」,認為肝血充盈與肝氣疏泄是維持筋脈柔韌與功能的關鍵。膝部作為下肢樞紐,承載體重且活動頻繁,故《內經》以「府」喻其為筋脈匯聚之所,猶如臟腑之於精氣。

膝部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膝部為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與足三陽經(胃、膽、膀胱)循行交會之處,尤其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直接絡屬膝關節。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時,筋失濡養,易見膝關節僵硬、屈伸不利;若腎精虧虛,骨髓不充,則膝軟無力,甚則變形。此外,脾胃氣虛導致水穀精微輸布失常,亦可能引發膝部筋脈鬆弛或腫脹。

臨床意義與病理表現
《內經》所述「筋將憊矣」,指出膝部功能障礙為筋脈衰疲的徵兆。常見證型包括:

  1. 肝腎虧虛:膝軟無力、久行痠痛,伴頭暈耳鳴。
  2. 寒濕痹阻:膝部冷痛重著,遇寒加劇。
  3. 瘀血阻絡:膝痛如刺,夜間尤甚,或見局部青紫。
    此類病機多與過勞、外邪侵襲或內傷虛損相關,進一步可影響整體運動功能,如「僂俯」(彎腰駝背)等體態異常。

筋之府的調養與治療
傳統中醫重視「治筋調肝」,臨床常用養血柔肝(如當歸、白芍)、補益肝腎(如杜仲、牛膝)等法,配合針灸刺激膝周穴位(如犢鼻、陽陵泉)以疏通經氣。外治法則包括藥熨、艾灸等,以溫通筋脈、散寒除痹。

綜言之,「筋之府」的理論不僅闡明膝部的生理特性,更體現中醫「以局部察整體」的診斷思維,強調筋脈與臟腑、氣血的整體關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