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蒸
病證名,屬二十三蒸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後,《重訂嚴氏濟生方》進一步闡述此證,指出其主癥為「爪甲枯焦」,並將其歸類於虛勞熱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筋蒸之發,多因久病虛勞,陰血虧耗,或熱病後餘熱未清,內灼筋脈所致。中醫認為,「肝主筋」、「其華在爪」,故筋蒸與肝血不足、虛熱內擾密切相關。肝血虛則筋失所養,虛熱蒸灼則爪甲失潤,因而呈現枯槁之象。此外,五臟陰虛,尤其是腎陰虧損,亦可導致虛火內熾,上炎於肝,加重筋脈失養之狀。
臨床表現
除爪甲枯焦外,患者常見筋脈拘急、肢體麻木,或伴隨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嚴重者,可見筋脈萎弱,甚至肢體屈伸不利。
與其他蒸病的區別
二十三蒸中,筋蒸與「骨蒸」、「肉蒸」等皆屬虛勞熱病,然病位與表現各異。骨蒸以骨節煩熱、骨髓空虛為主;肉蒸則見肌肉消爍、身熱不解;而筋蒸專責筋脈失養,爪甲異常,病機偏重肝血虛與陰虛火旺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肝氣熱,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。」此論與筋蒸病機相合,強調肝熱傷陰對筋脈之影響。後世醫家亦認為,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發展為「虛風內動」,出現顫抖、搐搦等動風之兆,顯示病情深入陰分。
文獻溯源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與《濟生方》外,《外臺秘要》亦提及蒸病之辨治,主張以滋陰清熱、養血柔筋為大法,可參酌當歸、生地黃、芍藥等藥物配伍,以調和肝血、清退虛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