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燥

筋燥為中醫證名,指筋膜失於濡養而呈現乾枯、僵硬之態,臨床常見肢體屈伸不利、關節拘急等表現。其病機與肝、腎、血三者密切相關,多因肝經燥熱灼傷陰液,或血虛不榮,或腎虛髓減,導致筋膜失潤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燥熱
    肝主筋,若情志化火或外感熱邪侵擾肝經,耗傷津液,筋膜失於濡潤,則見筋燥攣急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肝熱化風亦可加重筋脈拘急。
  2. 血虛失養
    血為筋脈所賴以柔潤之物,若久病耗血、失血過多,或脾虛化源不足,血不榮筋,則筋膜乾枯,屈伸困難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」,血虛則筋失所養,動作遲澀。
  3. 腎虛髓減
    腎藏精主骨生髓,髓充則筋骨得養。若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,如《聖濟總錄纂要》所言:「天癸虧而凝澀,則腎脂不長,髓涸而氣不行」,外證可見筋燥攣縮。此類患者多伴腰膝酸軟、齒搖髮脫等腎虛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筋膜乾枯,觸之僵硬,彈性減弱。
  • 肢體屈伸不利,甚則關節拘急,活動時有摩擦感或聲響。
  • 或伴見皮膚乾燥、目澀、爪甲脆薄等津血不足之症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筋急:泛指筋脈拘急收引,可因寒、熱、虛、實不同病機所致,筋燥屬其中津虧血燥之類型。
  • 筋攣:指筋脈攣縮不舒,與筋燥皆可見肢體拘急,但筋攣更強調收引之態,病因包括風、寒、濕等外邪,或內傷陰血不足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《靈樞·本藏》提出「血和則經脈流行,營覆陰陽,筋骨勁強,關節清利」,強調津血充盈對筋脈功能的重要性。而《難經·十四難》亦言:「損其肝者,緩其中」,意指調肝養血為緩解筋燥之關鍵。

筋燥之治,當循「滋液潤筋」大法,依病機不同,或清肝潤燥,或養血柔肝,或補腎填精,使筋膜得濡,則屈伸自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