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癭

病證名,屬癭病之一,指癭腫兼見筋脈鬱結之證。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卷十五》:「筋脈露結者,名筋癭。」此病多因情志失調,尤以忿怒傷肝,致肝鬱化火,灼耗陰血,筋脈失養,血燥而結於頸前所致。
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長期情志不遂,或暴怒傷肝,肝氣鬱滯,久則化火,火邪燔灼陰血,血燥筋枯。頸前為肝經所過之處,氣血瘀滯,結聚成癭;兼因血燥筋急,遂見青筋盤曲顯露,狀如蚯蚓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甲狀腺腫伴頸部靜脈怒張」之表現相近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特徵:頸前癭腫,觸之或有結節,表面青筋(靜脈)怒張,脈絡盤曲凸起,色青紫。
  2. 全身症狀:或伴見胸脅脹痛、心煩易怒、口苦咽乾、舌紅少津、脈弦數等肝鬱化火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清肝瀉火、解鬱舒筋、養血柔肝

  • 主方:可選《外科正宗》之清肝蘆薈丸(蘆薈、青黛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黃連、昆布等),方中蘆薈、青黛清肝瀉火;當歸、白芍養血柔筋;佐以昆布軟堅散結。
  • 加減:若陰虛明顯,可加生地、玄參滋陰涼血;筋脈拘急甚者,酌加鉤藤、絡石藤通絡舒筋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筋癭者,由怒動肝火,血燥筋攣而成。」強調肝火血燥為病本,與《三因方》所述互為呼應。此外,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指出,此證當「平肝木、調氣血」,與清肝養血之法相合。

辨證要點
需與氣癭(單純甲狀腺腫)、肉癭(甲狀腺腺瘤)等鑑別。筋癭特徵在於「筋脈露結」,且多伴肝火證候,與他類癭病之痰氣互結或脾虛濕停病機有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