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痿

一、病名釋義
筋痿為中醫痿證之一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主要分為兩類:

  1. 肝熱陰虧型:因肝主筋,肝經熱盛耗傷陰血,致筋膜失養而痿弱攣急,屬「五痿」中之肝痿。
  2. 宗筋弛縱型:與情志、房勞過度相關,表現為陽痿(《內經》稱「陰痿」),屬功能性筋痿。

二、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熱熾,陰血耗傷

    • 《素問·痿論》指出:「肝氣熱,則膽洩口苦,筋膜乾。」肝藏血主筋,若情志化火或濕熱內蘊,灼傷肝陰,血不榮筋,則見肢體拘急、痿軟無力,伴口苦、舌紅少津等症。
    • 病機關鍵在於「筋膜乾枯」,與現代醫學神經肌肉失調有相通之處。
  2. 房勞過度,宗筋失用

    • 因縱慾或思慮傷脾,腎氣不固,致「宗筋弛縱」,陽事不舉。此類筋痿與腎、脾、肝三臟相關,強調精血互損的整體觀。

三、證候分型與治法

  1. 肝熱陰虧證

    • 主症:筋脈拘急或痿弱,口苦咽乾,爪甲枯槁,脈弦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熱,滋陰養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補血榮筋丸(《張氏醫通》):熟地、當歸、白芍等,養血柔肝。
      • 紫葳湯(《聖濟總錄》):紫葳(凌霄花)、生地黃、黃芩,清熱通絡。
  2. 宗筋弛縱證

    • 主症:陽痿不舉,腰膝酸軟,神疲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肝腎,調和陰陽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家秘肝腎丸(《症因脈治》):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子,補腎填精。
      • 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:黃柏、知母、龜板,滋陰降火。

四、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經絡聯繫:足厥陰肝經「絡諸筋」,其病變可影響全身筋膜功能。
  • 五行類比:肝屬木,需腎水(陰精)涵養,故筋痿常肝腎同治。
  • 鑑別診斷:需與「肉痿」(脾病)、「骨痿」(腎病)區分,筋痿特重肢體屈伸不利或宗筋功能障礙。

五、古籍選注

  • 《類經》註解:「筋痿者,雖分肝腎,而治痿獨取陽明。」強調調理脾胃以化生氣血,輔助筋脈濡養。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提出:「瀉南補北法」,即清心火(南)滋腎水(北),適用於肝熱兼腎陰虛者。

此病反映中醫「臟象-經絡-體竅」整體觀,臨床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