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為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為剛
「筋為剛」一詞源自《靈樞·經脈》,為中醫理論中對筋特性的重要描述。筋性剛勁堅韌,主司約束骨骼、連綴關節,並協調肢體運動,是中醫解剖與生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。
筋的生理特性
- 剛勁堅韌
筋在中醫學中歸屬「五體」之一,其質地堅韌,能承受拉力與壓力,維繫關節穩定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強調筋通過其剛性,固定骨骼位置,使關節活動靈活而不失穩固。 - 與肝關係密切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肝血充盈則筋得濡養,表現為柔韌有力;若肝血不足,筋失所養,則易見拘急、震顫或痿軟無力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提及:「肝之合筋也,其榮爪也。」進一步說明肝與筋的生理聯繫。 - 經絡系統中的角色
十二經筋是經絡系統的組成部分,分布於體表,循行於四肢百骸,主要功能為聯綴形體、協調運動。經筋病變常表現為轉筋、攣急或弛縱,如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。」
筋與其他組織的關係
- 骨為幹,筋為剛
《靈樞·經脈》將骨與筋的關係比喻為「骨為幹,筋為剛」,骨骼為支架,筋則如繩索般捆縛固定,二者協作維持形體結構與運動功能。 - 與肌肉的協同
筋與「肉」(肌肉)功能相輔相成,肌肉提供動力,筋則調控方向與幅度,故《類經》言:「筋力剛強,能約束骨骼。」
臨床意義
筋的病變多與外力損傷、肝血虧虛或外邪侵襲有關。例如:
- 筋傷:外力導致筋絡受損,見於跌撲閃挫,表現為局部腫痛、活動受限。
- 筋痿:肝陰不足或濕熱內蘊,致筋失濡養,見於肢體痿弱不用。
- 筋攣:寒邪客於經筋,氣血凝滯,引發拘急抽搐。
「筋為剛」理論不僅闡釋了筋的生理特性,亦為針灸、推拿及傷科治療提供依據,如《傷科匯纂》強調「理筋」以恢復關節功能,反映中醫對筋的重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