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退
筋退為中醫學中指甲之別稱,首見於明代李時珍所著之《本草綱目》卷五十二。此名詞源自中醫對人體組織與臟腑關係之獨特認知,將指甲歸類為「筋之餘」,與肝臟功能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而指甲(筋退)為筋延伸至體表之部分,故其生長、色澤與質地可反映肝血盛衰及筋脈狀態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提及:「肝之合筋也,其榮爪也。」意指肝血充足,則筋強爪韌;若肝血虛損,則指甲易枯槁脆裂,甚或出現縱紋、凹陷等異常。
筋退與臟腑經絡之聯繫
- 肝血濡養:肝藏血,其華在爪。肝血充盈則指甲紅潤光滑;肝血不足時,指甲色淡、薄軟或易斷裂。
- 經絡循行: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皆行經指端,指甲之狀態亦可反映經絡氣血通暢與否。例如,指甲青紫可能提示氣滯血瘀,與肝氣鬱結或寒凝經脈相關。
筋退於診斷學之應用
歷代醫家常觀察指甲以輔助辨證:
- 色澤:
- 蒼白無華:多屬血虛或氣血兩虧。
- 紫暗:常見於血瘀或寒證。
- 黃厚:或與濕熱蘊結(如肝膽濕熱)有關。
- 形態:
- 匙狀甲(反甲):或見於肝血不足或脾虛。
- 甲面橫溝:可能因熱病傷陰或氣血驟損所致。
古籍記載與藥用
《本草綱目》除記載「筋退」之名,亦提及指甲(人退)可入藥,經炮製後用於止血、利尿等。然此類用法今已少見,現代中醫更重視透過指甲變化推測內在病機,作為「司外揣內」診法之一環。
綜言之,筋退之說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體表細微組織與臟腑氣血相繫,為望診重要內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