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痛

證名,指筋脈、筋肉疼痛之症。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:「手少陰之筋,……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,筋痛。」說明筋痛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筋主束骨而利關節,需賴氣血濡養,若氣血不足、經脈痹阻,或津液耗損,皆可致筋失所養,發為疼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不榮
    《醫學正傳》云:「若動止筋痛,是無血滋筋,故痛。」肝藏血,主筋,若肝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潤,則拘急疼痛,常見於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或脾胃生化不足者。
  2. 氣血痹阻
    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或氣滯血瘀,阻滯筋脈,使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此類筋痛多見於勞損、外傷或慢性痹證,疼痛部位固定,遇寒加重。
  3. 津液耗傷
    熱病傷陰,或汗、吐、下過度,耗損津液,導致筋脈失於濡養,可見肢體攣急、疼痛,兼見口乾、舌紅少津等陰虛之象。

治法

養血榮筋為基本原則,再依證型配伍:

  • 血虛者:宜補肝養血,方如四物湯加減,或配合當歸、雞血藤等活血通絡之品。
  • 氣血痹阻者:需行氣活血、祛風除濕,方選獨活寄生湯身痛逐瘀湯,佐以桂枝、威靈仙等溫通經絡。
  • 津傷筋燥者:當滋陰潤筋,如一貫煎加減,配伍白芍、甘草緩急止痛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《素問·痿論》提及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強調筋的功能依賴脾胃氣血與肝腎精氣的充養。故臨證除治標止痛外,亦需調補肝腎、健脾益氣,以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