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惕肉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惕肉瞤

證名,指體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動,出自《傷寒論·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此證多因發汗過度,損傷陽氣,或津血耗損,筋肉失於濡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過汗亡陽:發汗過多,陽氣隨汗外泄,導致陽虛不能溫煦筋肉,如成無己《傷寒明理論》所言:「發汗過多,津液枯少,陽氣太虛,筋肉失養,故惕惕然而跳,瞤瞤然而動也。」
  2. 津血虧虛:津液與營血不足,筋肉失於濡潤,因而出現瞤動。
  3. 肝風內動:肝血不足,虛風內擾,亦可引動筋肉瞤動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局部或全身筋肉不自主跳動,輕者僅見眼皮、手指等處微顫,重者可見四肢或軀幹肌肉明顯抽動,常伴隨其他虛損症狀,如乏力、心悸、眩暈等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陽虛水泛:因過汗傷陽,陽虛水濕不化,症見筋肉瞤動、畏寒肢冷、小便不利等,治宜溫陽利水,方用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、芍藥)。
  2. 血虛失養:因失血或陰血虧虛,筋肉失濡,症見瞤動、面色蒼白、唇甲淡白等,治宜養血熄風,方用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,可酌加鉤藤、天麻等熄風之品。
  3. 肝風內動:因陰血不足,虛風內擾,症見筋肉瞤動、頭暈目眩等,治宜滋陰熄風,方用阿膠雞子黃湯大定風珠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:「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」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血虛風燥所致「四肢苦煩」,亦與此證機理相關。

此證雖以虛證為多,但臨床須詳辨陽虛、血虛或風動之異,對證施治方能取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