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緛
定義與病機
「筋緛」為中醫經典病證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指筋脈拘急攣縮、屈伸不利之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筋失濡養」或「經氣不通」,與肝主筋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肝血虧虛則筋失所養,外邪侵襲(如寒凝、濕滯)或內傷(如氣滯血瘀)亦可阻滯經絡,導致筋脈收引而發為緛急。
臨床表現
《素問》描述此症特徵為「暴痛筋緛,隨分而痛」,意指突發性筋脈抽痛,沿經絡分布區域遊走,伴隨局部拘緊僵硬。嚴重者可見肢體屈伸障礙,甚則影響關節活動。若兼「魄汗不盡,胞氣不足」,則提示氣陰兩傷,津液外泄而筋脈失潤,進一步加劇攣急。
辨證分型
- 寒凝筋脈:因外感寒邪或陽氣虛衰,筋脈收引,症見拘急冷痛、得溫稍緩。
- 肝血不足:肝不藏血,筋失濡養,症見肢體麻木、攣急時發,面色無華。
- 濕熱阻絡:濕熱之邪蘊結經脈,氣血壅滯,症見筋緛伴紅腫熱痛。
- 瘀血內阻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血行不暢,症見刺痛固定、舌質紫暗。
治療原則
《素問》提出「治在經俞」,強調針灸調理經絡腧穴以通氣血。具體治法包括:
- 針灸:取肝俞、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等穴,寒者加灸,熱者瀉針。
- 中藥:寒證用當歸四逆湯,血虛用芍藥甘草湯,濕熱用四妙散,瘀血用身痛逐瘀湯。
- 推拿:循經揉按以鬆解筋結,配合拔罐祛除經脈痼滯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筋緛」近似於現代醫學之肌肉痙攣、肌腱炎或周圍神經病變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陰陽失衡之調理,非僅針對局部症狀。
經典延伸
《靈樞·經筋》進一步闡述十二經筋分布與病候,提出「以痛為輸」的取穴原則,為筋緛治療提供理論依據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芍藥甘草湯專治「腳攣急」,亦屬此症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