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紐
筋紐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重要概念,指筋的聚結之處,亦是氣血運行與經筋活動的關鍵樞紐。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記載:「風從東方來,名曰嬰兒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肝,外在於筋紐。」此段經文揭示筋紐與肝臟的密切關係,並說明外邪侵襲時,筋紐可能成為病邪留滯的部位。
筋紐的生理特性
在中醫理論中,筋泛指肌腱、韌帶、筋膜等軟組織,而筋紐則是筋的結聚點,多分布於關節周圍或肌肉附著處。筋紐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於以下方面:
- 連綴關節,主司運動:筋紐作為筋的結聚處,具有穩定關節、協調肢體活動的作用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到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說明筋紐與關節功能密切相關。
- 氣血輸布之樞:筋紐為經氣匯聚之所,十二經筋的氣血通過筋紐輸布至周身,維持筋脈的濡養與彈性。若氣血不暢,則易導致筋紐處出現攣急、疼痛等症狀。
- 肝主筋,其應在紐:肝藏血,主疏泄,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。筋紐的狀態直接反映肝血是否充盈及肝氣是否調達。肝血不足或肝氣鬱結時,筋紐易失養而出現僵硬、拘攣等表現。
筋紐與外邪侵襲
外邪(如風、寒、濕等)侵襲人體時,筋紐常為病邪留滯之處。《靈樞·經筋》指出,經筋病變多表現為「支轉筋痛」,即筋紐處的牽掣疼痛。例如:
- 風邪傷筋:風性善行數變,侵襲筋紐可致遊走性疼痛或抽搐。
- 寒邪凝滯:寒主收引,客於筋紐則使局部拘急、屈伸不利。
- 濕邪重濁:濕性黏滯,纏繞筋紐可致酸重、腫脹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濕傷肉,風勝濕」。
筋紐的臨床意義
在針灸與推拿治療中,筋紐常作為調理經筋病變的重要部位。例如:
- 阿是穴:筋紐處的壓痛點可作為針灸或按摩的刺激點,以疏通局部氣血。
- 經筋刺法:針對筋紐的結節或條索狀病變,採用「燔針劫刺」或「恢刺」等手法,以緩解筋急。
- 肝經調理:因肝主筋,臨床可配合太衝、陽陵泉等穴,以疏肝養血,調和筋紐。
綜上所述,筋紐不僅是筋的結聚之處,更是氣血輸布、外邪侵襲的關鍵部位,其狀態直接反映肝與經筋的功能盛衰。理解筋紐的生理與病理,有助於深入掌握中醫經筋理論及臨床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