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膜(中醫概念詳解)

定義與解剖結構

筋膜在中醫學中屬「筋」範疇,為肌肉系統中堅韌之組織結構。《黃帝內經》將其明確劃分為兩類:附著於骨節者稱「筋」,包裹於肌腱外層者謂「膜」。此二者共同構成聯絡關節、肌肉之重要組織,主司人體運動機能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筋雖主於肝,而維絡關節者必賴氣血之充養。」

生理功能特性

筋膜系統在中醫理論中具三大核心功能:

  1. 聯綴百骸:筋膜網絡遍佈全身,形成連續性結構,《靈樞·經脈》稱其「束絡骨節,利機關之運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具體描述為「筋者,所以束節絡骨,絞肉繃皮,一身之關紐,利全體之運動者也」。
  2. 調控氣血:筋膜具有「行氣導血」的特殊功能,其網狀結構為氣血運行之輔助通道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指出:「筋膜舒展則營衛通,營衛通則氣血達。」
  3. 應力傳導:中醫觀察到筋膜具有「剛柔相濟」的力學特性,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提出「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」的生理狀態,強調筋膜協調運動時需兼具韌性與彈性。

與肝臟的關係

筋膜與肝臟存在深刻生理聯繫,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:

  1. 肝主筋: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明確提出「肝生筋」的理論,指出「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」。肝血充足則筋膜柔韌,肝血虧虛則見筋急拘攣。
  2. 肝藏血以榮筋: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「肝藏血,血舍魂,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…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。」肝血通過十二經筋系統輸布濡養全身筋膜。
  3. 情志影響:肝主疏泄功能異常可導致筋膜失調,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「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…陰縮而筋攣」,說明情緒波動可通過肝影響筋膜狀態。

病理變化與證候

筋膜病變在中醫診斷中主要呈現以下證型:

  1. 肝血不足證:表現為筋膜失養,見肢體麻木、屈伸不利,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為「血不榮筋,則筋急而攣」。
  2. 風濕痹阻證:《素問·痹論》指出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…在於筋則屈不伸」,此類病證多見筋膜拘急、關節僵硬。
  3. 氣滯血瘀證:清代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氣血凝滯,筋膜纏繞」,臨床表現為局部結節、壓痛及運動障礙。
  4. 熱極生風證:高熱傷陰導致筋膜抽搐,《溫病條辨》記載「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筋脈失養而見瘛瘲」。

經絡系統聯繫

筋膜與經絡系統存在特殊關聯:

  1. 十二經筋系統:《靈樞·經筋》詳細記載了十二經筋的走行,其分布較十二經脈更為表淺,主要循行於體表筋膜層。明代馬蒔註解:「經筋聯綴百骸,故循行周身,各有定位。」
  2. 皮部理論:《素問·皮部論》提出「欲知皮部,以經脈為紀」,筋膜作為皮部深層結構,成為經絡感傳的重要物質基礎。現代研究發現筋膜網絡與傳統經絡走行高度吻合。
  3. 經筋病候:《黃帝內經太素》記載經筋病主要表現為「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」,反映筋膜病變的循經特點。

診察方法

中醫對筋膜的診察主要通過以下方式:

  1. 望診:觀察形體姿態、運動協調性,《醫門法律》強調「觀其筋膜之弛張,可知氣血之盛衰」。特殊注意爪甲色澤(肝其華在爪)、關節活動度等。
  2. 切診:通過觸摸筋膜張力、結節及壓痛點,《傷科匯纂》記載「按之柔軟者氣虛,堅硬者瘀血,彈性減者筋傷」。
  3. 經筋觸查:沿十二經筋走行進行系統觸診,尋找「筋結」(異常張力點),《靈樞·經筋》提出「以痛為輸」的取穴原則。

歷史文獻記載

關於筋膜的經典論述包括:

  1. 《黃帝內經》: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指出「諸筋者,皆屬於節」;《靈樞·脈度》提出「筋為剛」的特性描述。
  2. 《難經》:第四十二難明確「肝主筋」的生理關係,並解釋「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…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」。
  3. 《針灸甲乙經》:記載多個調理筋膜的穴位,如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(肝經原穴)等。
  4. 《類證治裁》:系統總結筋膜病證的治療原則,強調「治筋必治肝,調肝須理氣」的整體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