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脈懈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脈懈惰

定義
「筋脈懈惰」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筋脈鬆弛無力、功能失調的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口問》,原文提及:「胃不實則諸脈虛,諸脈虛則筋脈懈惰,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。」意指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,進而使筋脈失養,呈現渙散無力之象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
    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」、「胃為水穀之海」,脾胃功能虛弱則氣血化生不足,無法濡養筋脈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」若脾胃運化失常,清陽之氣不升,四肢筋脈失於溫煦與滋潤,遂生懈惰之態。
  2. 經脈空虛,衛氣不固
    筋脈依賴經絡氣血之灌注,若「諸脈虛」(泛指全身經脈氣血不足),則衛氣運行乏力,難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。此類患者常見肢體懈怠、活動遲緩,甚或易感疲勞,符合《靈樞》所述「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」之病機。
  3. 肝腎虧虛,筋失所主
    肝主筋,腎為作強之官。若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則筋脈失於濡養與溫煦,進一步加重懈惰症狀。臨床上常見於久病、過勞或年老體衰者,表現為筋骨痿軟、動作無力。

相關證候與鑑別

  • 與「痿證」之異同
    「筋脈懈惰」側重於筋脈暫時性功能低下,多因氣血短期失調所致;而「痿證」則屬長期萎廢不用,病位更深,常與五臟虛損相關。
  • 與「肉苛」之區別
    《素問》提及「營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」,若衛陽不達肌表,可致肌肉麻木不仁(肉苛),但「筋脈懈惰」更強調筋脈本身的弛緩無力,病機以氣血兩虛為主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  1. 補益脾胃,充養氣血
    選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劑,健運中焦以助氣血化生。若兼血虛,可配合當歸、芍藥等養血之品。
  2. 調和營衛,溫通經脈
    桂枝湯類方劑可調和營衛,促進氣血運行;若寒象明顯,加附子、細辛以溫陽通絡。
  3. 滋補肝腎,強筋壯骨
    肝腎不足者,可用左歸丸、虎潛丸等填精補髓,佐以杜仲、桑寄生等強筋藥物。
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此症云:「胃氣不實,則血脈空虚,而筋脈懈惰矣。」強調胃氣與筋脈功能之密切關聯。後世醫家亦延伸認為,此症可出現於過度勞累或情志抑鬱後,因氣機耗傷而誘發。

總結
「筋脈懈惰」反映中醫整體觀下「形氣相失」的病理特點,其治療需從調理氣血、恢復臟腑功能著手,體現「治痿獨取陽明」等經典理論的臨床應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