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脈沮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脈沮弛
「筋脈沮弛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意指筋脈因氣血失調、功能受損而呈現鬆弛無力之狀態。原文提及:「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」,指出過度攝取辛味食物可能耗散氣血,導致筋脈失養而弛緩,進一步影響精神狀態。此概念與中醫「肝主筋」的理論密切相關,涉及氣血運行、經絡濡養及臟腑功能的整體平衡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肝與筋脈的關係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肝血充足則筋脈得養,關節屈伸靈活;若肝血虧虛或肝氣鬱滯,筋脈失於濡潤,則可能出現鬆弛無力或拘攣。《靈樞·本藏》亦言:「肝應爪,爪厚色黃者膽厚,爪薄色紅者膽薄」,間接說明肝膽功能與筋脈狀態的關聯。 - 氣血失調的影響
筋脈需依賴氣血的溫煦與濡養,若氣虛血弱,或氣滯血瘀,皆可導致「沮弛」。如《難經·二十二難》所述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」,氣血不足則筋脈失去彈性;而過度辛散(如辛辣食物)可能耗氣傷津,加劇此現象。 - 經絡與外邪侵襲
外感濕熱或寒邪亦可影響筋脈功能。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使筋脈弛縱;寒性收引,過度則轉為弛緩無力。此與《素問·痹論》中「濕氣勝者為著痹」的機制相通。
病因病機分析
- 飲食失調:辛味過度,散氣耗血,如長期嗜食辣椒、酒類等,可能損傷肝陰,導致筋脈失養。
- 情志因素:憂思鬱怒傷肝,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,筋脈不得暢通。
- 勞逸失度:過勞耗氣,久臥傷血,均可能間接引發筋脈功能減退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提及筋脈與五味的關聯,如《靈樞·五味論》強調:「辛走氣,多食之令人洞心」,進一步解釋辛味過度對氣血的影響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註解「沮弛」為「筋脈鬆懈」,並歸因於「陽氣不固」。
此概念在臨床可延伸至痿證、痹證等病症的辨證,但需結合具體脈象與體徵綜合分析。透過調理肝血、益氣通絡等方法,可改善筋脈功能,然其機理仍須回歸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核心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