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脈拘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脈拘急

證名,指肢體筋脈抽掣攣急,屈伸不利之證候。首見於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,屬中醫「筋病」範疇。其成因多與陰血虧虛、外邪侵襲、經脈失養相關,臨床表現為局部或全身肌肉緊繃、拘攣,甚則關節活動受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耗傷
    肝主筋,藏血。若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,或熱病傷陰,致肝血不足,筋脈失於濡養,則發為拘急。《素問·痿論》云:「肝氣熱,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。」
  2. 外邪乘襲

    • 風寒之邪:寒性收引,風性善動。風寒客於經絡,氣血凝滯,筋脈收縮而拘急。《靈樞·經筋》載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。」
    • 濕熱蘊結: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阻遏氣機,燔灼津液,致筋脈失潤而攣急。
  3. 經脈失調
    十二經筋聯綴百骸,若氣血運行不暢,或經氣逆亂,可致筋脈拘急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」,即因津液虧耗,筋脈失養所致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筋急:泛指筋脈緊繃僵硬,多因寒凝或血虛,病位較淺。
  • 筋攣:指筋脈持續攣縮,屈伸困難,常與肝風內動或熱極生風相關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筋攣者,由勞傷血氣,風邪乘之故也。」

治療原則

以「柔筋通絡」為本,依證型立法:

  • 養血舒筋:適用於陰血虧虛者,方如四物湯加鉤藤、木瓜。
  • 祛風散寒:風寒客絡者,選用葛根湯或獨活寄生湯。
  • 清熱除濕:濕熱蘊結者,宜當歸拈痛湯加減。
  • 針灸療法:常取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、合谷等穴,以調和氣血,緩解攣急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肌肉痙攣、肌腱炎等疾患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攝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