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脈橫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脈橫解
「筋脈橫解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原文記載:「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」此處描述因飲食過度、脾胃受損,導致氣血運行失調,進而使筋脈鬆弛、斷裂的病理狀態。
中醫理論解析
- 筋脈的生理功能
在中醫理論中,「筋」泛指肌腱、韌帶及筋膜等軟組織,主司肢體運動與關節穩定;「脈」則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。筋脈需依賴肝血濡養及脾氣運化,方能維持其韌性與功能。 -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度飽食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,阻滯氣機,進一步影響肝血對筋脈的滋養。
- 氣血失和:氣滯血瘀或氣虛血弱,皆可導致筋脈失於濡潤,久而鬆弛斷裂,即為「橫解」。
- 經絡壅滯:氣血不暢使局部筋脈受壓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腸澼為痔」,即因氣血瘀阻於肛腸脈絡,形成痔瘡。
-
臨床表現
此證常見於過勞、久坐或飲食失調者,症狀可能包括:- 肢體乏力、關節鬆弛
- 局部筋脈脹滿或隱痛
- 伴隨消化異常,如腹瀉(腸澼)或痔瘡發作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「筋痿」:多因肝腎虧虛,筋脈失養而痿軟無力,與「橫解」之氣血壅滯病機不同。
- 「脈痹」:側重血脈閉阻,以疼痛、麻木為主,而「橫解」更強調結構性損傷。
古籍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強調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說明脾胃損傷為筋脈病變的重要誘因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:「筋脈之病,多由過用。」進一步闡明勞損與筋脈橫解的關聯性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筋脈病變與臟腑氣血聯繫,為臨床辨治筋傷、痔瘡等疾病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