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脈和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脈和同
在中醫理論中,「筋脈和同」意指人體筋脈系統處於協調通暢的狀態,為氣血運行與肢體功能的重要基礎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是以聖人陳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」文中強調,當陰陽調和、筋脈舒和時,氣血得以順行,進而滋養骨髓,維繫整體健康。
筋與脈的生理關係
- 筋:
中醫所稱之「筋」,泛指肌腱、韌帶及筋膜等軟組織,主司關節屈伸與肢體運動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筋為剛」,說明其具韌性與約束骨骼的作用。肝主筋,肝血充盈則筋得其養,活動靈活;若肝血不足或風邪侵擾,可致筋急、拘攣或弛緩。 - 脈:
脈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與心相繫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言:「夫脈者,血之府也。」經脈網絡全身,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,濡養組織。脈道通利與否,直接影響氣血輸布,進而左右筋的功能。
「和同」的內涵
「筋脈和同」的關鍵在於「陰陽平衡」與「氣血調暢」:
- 陰陽協調:陰主靜、陽主動,筋脈需陰血濡潤與陽氣溫煦的共同作用。陰陽失調時,如陽亢化風可致筋脈掣痛,陰虛血燥則易見筋脈拘急。
- 氣血通達:氣為血帥,血為氣母。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,可能阻滯脈道,使筋失所養,表現為麻木或痿弱。反之,血虛氣弱亦難推動筋脈功能。
臨床相關機理
- 外邪干擾:風、寒、濕等外邪侵襲經脈,可阻滯氣血,導致筋脈不和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」,即寒客經脈使筋失柔。
- 內傷因素:情志失調(如怒傷肝)、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節,皆可能耗傷氣血,影響筋脈協調。例如肝鬱氣滯者,常見脅肋脹痛連及筋絡。
養生與調治原則
傳統中醫重視透過調攝陰陽、疏通經絡以維持「筋脈和同」,具體方法包括:
- 導引按蹻:如五禽戲、八段錦等導引術,能舒展筋脈,促進氣血流通。
- 針灸藥石:針刺陽陵泉(筋會穴)可舒筋活絡;方劑如芍藥甘草湯,擅緩急解痙,調和筋脈。
- 臟腑調理:滋養肝血(當歸、枸杞)、健脾益氣(黃耆、白朮),從根本維繫筋脈功能。
「筋脈和同」不僅是生理狀態的描述,更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防病於未然」的思想,強調人體結構與功能的高度統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