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脈瘛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脈瘛瘲
證名,屬中醫筋脈異常之病候,指筋脈拘急與弛緩交替發作之證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記載其發作時,筋脈急則收引而縮,緩則鬆弛而伸,或縮或伸,反覆不止,動態明顯。此證多因陰血虧虛、筋脈失養,或風邪內動、肝風擾絡所致,與肝主筋、藏血之生理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陰血不足:肝藏血,主筋。若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,或脾胃虛弱而化源不足,致陰血虧耗,筋脈失於濡養,則拘急弛縱交替而發。
- 肝風內動:情志鬱結、陽亢化風,或熱病傷陰,虛風內擾筋脈,亦可引動瘛瘲。
- 外邪襲絡:風邪乘虛客於經絡,與內在氣血失和相搏,致筋脈氣機紊亂。
治法與方藥
臨床以養血熄風、調和筋脈為治則,常用《四物湯》加減:
- 基礎方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補血調血以濡筋。
- 加鉤藤:平肝熄風,舒緩筋急,尤宜於肝風內動之證。
若兼陰虛火旺,可佐龜板、鱉甲滋陰潛陽;風邪偏盛者,配伍天麻、全蠍以祛風通絡。
鑑別要點
此證需與「痙病」(筋脈強直不伸)、「痿證」(筋脈弛緩無力)區分。瘛瘲特徵在於筋脈伸縮交替,動而不定,與單純拘急或癱軟有別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筋脈瘛瘲亦屬肝系病變範疇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血虛生風」為其本,治療當標本兼顧,養血與熄風並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